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说辞-唐诗

 

(二)望天门山。

 

1.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意。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讲析内容

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

 

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

 

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分析艺术手法:诗人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深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讲折内容。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寥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时时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蝉娟”。

 

4.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仿惶而又回归现实的逃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这是词人一生的缩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四)天净沙 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世纪后半期至12世纪初,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著有《汉宫秋》等杂剧 15种,今存6种;散曲有近人任讷所辑《东篱乐府》一卷传世,凡小令104只,套数17套。

 

题解:

 

《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课文讲解: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流水人家,

 

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

 

以上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夕下,

 

点出特定的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洼。

 

卒章显志。上文写景,均系为此句作铺垫。

 

以上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解题。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者极其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忧愁而死。

 

2.学生运用教师所讲知识先读出节拍来,能够背诵出来。

 

3.讲析内容。峰峦聚集拱卫,黄河波涛汹涌澎湃。潼关东有崤山,北接中条山,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峻,外面又以黄河萦绕作为天然屏障。“潼关路”三字点出行路艰难,既描述上句,又开启下文“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都咸阳的阿房宫,被楚国人烧成焦土。后来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又被毁了,剥削大量民脂民膏。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深刻形象地点出了主题。

 

4.分析艺术手法:看似怀古,其实伤今。立意警辟,形象鲜明,在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辉。语言明白晓畅,富于节律,艺术魅力极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说辞-唐诗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