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例,戴叔伦的《转应曲》,全诗之眼是"愁绝"二字.诗人用边塞诸多景物,如用"边草"等来烘托老兵空虚彷徨的心里状态,用"明月"来烘托其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有力突出了"愁绝".掌握了词眼"愁绝"也就可以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又如杜荀鹤的《小松》,人们认为前两句诗中的"刺"字与"出"字用的好."刺"字可谓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了小松的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斗争的精神都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头"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借松写人,在咏物中蕴涵了耐人寻味的哲理.2002年高考(上海卷)中的一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 这里的"霜",不仅点明了霜重天寒的季节,更主要的是写出在万物萧疏,百花凋零的环境里,唯独梅花能临寒不惧,傲霜斗雪,从而烘托出高洁不屈的品格.一个"孕"字,用比拟的手法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满树梅花含苞待放的丰姿.因此,我们应当在课外多读些诗词诗话,多多品味古人炼字的妙处,以提高我们的语文学养. 通过课程编排与诗歌鉴赏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2.拓宽了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了文素养. 3.培养了对鉴赏诗歌的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搜集学习资料和拓展研究的意识. 4.基本掌握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来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典诗歌.能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教师改变了以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零打碎敲的作法,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使古典诗歌知识系统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能力同样得到了提高.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不能协调好古典诗歌拓展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不能给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比例"定位",给校本课程开发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协调不好二者的课时比例与教学内容. 2.因为是在依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古典诗歌鉴赏课程的编订与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诗歌鉴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扩大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对学生的"个性" 培养和发展还远远不够. 而我相信:问题的存在正可以促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在提高中丰富和完善.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满江红》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2、板书诗人陆游及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读准节奏,注意停顿。 2、请学生个读并正音。 3、齐读古诗,一定要读准停顿。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自由读古诗,借助注释,同桌两人互相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3、其他学生补充。 师:“三万里河东入海”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咆哮着,奔腾着向东流入了大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让我们看到巍峨的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天;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观,我们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行诗句,板书“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师:黄河真有“三万里”吗?华山真有“五千仞”吗?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呢? 此情此景,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5、老师范读后两句: ①理解“胡尘”,不仅仅指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 ②老师引导,在金兵战马的践踏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幕? 师: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嗷嗷待哺的婴儿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板书:泪尽),这是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③带有感情读诗。 6、“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 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遗民”苦苦盼望的南宋军队来了吗?出示《示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你还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化诗情 1、陆游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兵的事业中,然而他的报负却未得到当朝皇帝的认同,他的官职一贬再贬,直到老,他仍然想上前线杀敌,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呀!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3、小结。 五、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 景(夸张) 五千仞岳 泪尽 情(同情,忧国忧民) 南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