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选定了诗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与编订,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词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这要求我们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要鉴赏黄巢的《菊花》诗,我们就应知道作为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黄巢,如果不具备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作者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理解.要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我们就要明确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即使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也念念不忘少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及其坚持恢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是,在考场上,我们的考生没有办法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只能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以及依据试题要求和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有的试题可能难度较大,作品与作家比较生僻,那么出题者会加以必要的注释.其实这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比如2004年的上海高考试卷古诗文鉴赏考查的是杜庠的《赤壁》,很多考生对作家感到很是陌生,那么就不能忽视试题中的注释:"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这样我们就对作者的人生阅历与性情有了简单的了解,再由诗题《赤壁》联想到高中课本中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此考生可以推论:杜庠与苏轼的经历近似,心态合拍,借诗抒发政治失意的人生感叹.确定这一正确理念,对诗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一句中"情与景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也就不难写出80字的鉴赏文字.所以进行诗歌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联系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意境.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例:韦庄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这首律诗前三联极写夜宴欢歌乐舞,豪华富贵的场面,而尾联却跌出一个"愁"字.缘何有"愁",在这"愁"字的背后又包含怎样的内涵 解读此诗首先得让学生了解韦庄所处的时代特点.韦庄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是日暮途穷.黄巢起义军纵横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也拥兵叛唐,民生涂炭,唐王朝摇摇欲坠.,然而统治阶级整日沉湎酒色,暂时求得麻醉,忘却前途的黯淡.诗人以较为清醒的头脑,窥出无可逆的事态趋势,在一片珠光宝气的炫照中透出了作者的哀愁,不由得唱出无可奈何的挽歌,这是大厦将倾的预感,是末日将临的哀鸣.又如鉴赏陆游的《书愤》,我设置了话题:诗人的"愤"来自何处 当同学们由此入手很有兴趣地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当朝的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只求保住半壁江山;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遭罢黜,66岁时被迫退居乡里,虽不忘恢复之志,但毕竟年事已高,衰鬓先斑,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在这种情况下,陆游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意境.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方式得到拓展,个人情感体验得以丰富,学生真正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研究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满足,为课外自主学习作好了主观能动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第三.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篇,融诗情画意禅趣于一体,风格清澹简远,意境清幽空灵,为历代的诗评家所称道.在他的《田园乐》中写桃花,柳丝,莺啼,宿雨,朝烟等,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这样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人们说他的诗中有禅意,这是不假的,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从整体上把握了王维诗歌创作的风格就不难把握此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登高》,全诗四联,每联都对仗,而且十分工整.诗中景物:猿的哀鸣,孤鸟的盘旋,落叶的纷扬,秋水的东逝,都能勾起人们的伤感,低沉之感,后两联的感情基调与景物的意蕴丝丝入扣,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正是"情景交融"的体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作家的写作风格是把握诗歌鉴赏的捷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家具有某种写作风格,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作品都具有同样的格调.比如,豪放派代表词人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天资聪颖,知书懂诗,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所以,《江城子》一反诗人豪放的词风,全诗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谓一字一泪,具有浓郁的婉约格调. 第四.联系诗歌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领悟诗歌的内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全诗的主旨,还要分析诗句本身的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把握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写送别,离愁等用"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离不开"关"与"月"两字,以增加苍茫的空间感(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古代游子,思妇,都怕听见鹧鸪的啼叫,鹧鸪喜欢相对而啼,它在古诗词中常是思妇怀人或羁旅愁思的情愫(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涂闻鹧鸪);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梅花,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起烂漫的白花散出的芳香,也受到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古人多称其冰清玉洁(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2.弄清用典.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例,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使用了"冯唐持节赦魏尚"这一典故.冯唐: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启用他,带兵亲赴战场,杀敌为国,建功立业.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 可见,用典对我们鉴赏形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