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这是陆游十几岁立下的报国理想,当时陆游看到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侵占,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所以他立志杀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句诗正是这种理想的体现,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强烈。在他二十岁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宋) 陆游 《观大散关图有感》
(生齐读)
师:陆游正是想通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来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所以他三十多岁时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宋) 陆游 《夜读兵书》
(生齐读)
师:陆游的爱国之情如此强烈,然而残酷的现实带给他的不是实现理想的机会,而是种种打击,在他四十多岁时,就因为积极主张抗击金兵而被罢官,但他爱国之情不减,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宋) 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生齐读)
师:敌人一日不灭,陆游的心一日不能平息。所以,五十多岁时,尽管他再次受到打击,但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 陆游 《夜泊水村》
(生齐读)
师:孩子们,一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不能实现,但他不放弃;两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不能实现,但他不放弃;三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依然不能实现,但他依然不放弃;四个十年、五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非但不能实现,反而受到种种打击,但他依然不放弃;当六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依然不能实现,他依然受到打击时,他还会不放弃吗?他会屈服吗?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大屏幕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听要求,第一,这首诗中有五个生字,你们要读准字音;第二,要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好开始吧!(生读诗)
师:谁来读?
(指名两个学生读)
师:这样,我读诗的后三个字,你们读诗的前四个字。(师生合作读)
师:我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师生合作读)
师:我读诗的标题和作者,你们读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诗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你理解诗意了吗?(生表显出很迷茫的样子)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诗意很难理解?这不怪你们。因为古诗字数很少,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再加上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不过理解古诗还是有好方法的,那就是想象。(板书:想象)
师:想象就是把诗中的字、词或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有颜色,可以有声音,可以有感觉。这些画面可以来自诗的注释,可以来自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来自你看到过的图画,可以来自你看过的电影和电视中的镜头。比如读着李白的《静夜思》,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如霜的月色洒满大地,李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抬头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想到远在千里之外故乡的亲人是否也在望月想念自己呢,思乡之情有油然而生,不禁轻轻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你读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秋月”你仿佛看到:
生接:秋天的明月。
师: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你仿佛看到:
生接: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你,洞庭湖就像一面没磨的镜子。
师:你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用现象的方法理解诗意。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试着用现象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把能让你看到画面的字、词、句圈起来,并把画面写在旁边。(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生圈画,写感受)
师:孩子们,请停下笔。咱们一行一行的说。通过“僵:卧”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