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赏析二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的大意是: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诗的背景,是西周的幽王(为了美女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先生)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读着这首诗,仿佛回到了两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高唱着《无衣》,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奔赴抗击犬戎的战场;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两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高唱着《无衣》舍生忘死,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读着这首诗,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六十年前,我们的先烈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寇的炮火,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它发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展现了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曾经多次面临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然而我们一次次从血泊中爬起,前赴后继,向侵略者发出不屈的怒吼,用血肉之躯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这是因为我们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今天,在南京大屠杀68周年的纪念日里,我作为一个南京人,在高鸣的汽笛声中,写下这些文字,来祭奠死在日寇屠刀下的同胞。 我也希望所有热爱着我们祖国、热爱着我们的民族的华夏儿女,能够从先辈的歌声中获得力量,鼓舞起战斗的勇气,让我们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未来团结奋进,让我们用勤劳与智慧战胜横亘在面前的一切艰难与险阻。我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忧与外患,都无法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屈服;我相信,我们的民族一定有光明而灿烂的未来!
赏析三 浅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字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教材对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三句的注释分别为“我与你穿同样的战袍”“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
我认为把这里的“同”字解释为“同样的”是不准确的,与本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对“同”字的解释为:“‘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同乐也。’又‘与百姓同之。 ’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同群。’”
其他的一些古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与之相同。很明显,教材编者取的是第一种解释,而我个人认为取第二种解释,即“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这三句解释为“我和你共同享有一件战袍”“我和你共同享有一件衬衣”“我和你共同享有一件下衣”。这样才更合乎本诗所要表达的主旨。
《秦风·无衣》主要表达了奴隶社会时期,秦国人民克服困难——团结互助——一致对敌——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用“同袍”“同泽”“同裳”,来体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把“同”字解释为:“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才能体现这种精神。
从诗文的内容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出来。这首诗是三段的叠唱,每段开头都以“岂曰无衣?”开头,从这句话就可以联想起当时的现实场面:外族突然入侵,秦国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战争物资不够齐备,连战士的征衣都不齐全。但是,为了抗击外来侵略,大家不计较这些困难,团结互助?共同享有很少量的物资,伙穿着一件战袍,一件衬衣,一件下衣。
如果按教材的注释来解释的话,即 “我和你穿同样的袍子”“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这就说明当时的军服是齐备的,统一的。军队服装统一是正常的,没有任何的特殊性,那还问什么“岂曰无衣”?军服统一,能体现出秦军军心统一,共同对敌。那么,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就无从体现了。
在《诗经选》(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认为这三句应解释为“斗篷伙着穿”“汗衬伙着穿”“下衣我有就是你有”。“‘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天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意。”
在《诗经译注》(袁梅 齐鲁书社)中,认为这三句解释分别为“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和你同穿一件衬衣”“和你同穿一件下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我们结成亲密的战友,可以穿一件战袍。二三章的一二句,含义同此,又有递进关系。”
在王守谦、金秀珍编注,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注》中,也同样强调“同袍”含义是:“‘和你同穿一件战袍。’是战士表示共同对敌和相互友爱——齐心协力的意思。”
由此可见,在《诗经·秦风·无衣》一诗中,“同”字只有解释为“共同享有”才能够全面的体现作者的原意,体现秦国人民克服困难——团结互助——一致对敌——保家卫国的主旨。
赏析三 岂曰〔岂曰〕怎能说。无衣?与子同袍〔同袍〕共用长衣。以下“同泽”“同裳”,义近此。是友爱之辞。。王于〔于〕语中助词,无实在意义。兴师〔兴师〕出兵。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同仇〕共同对敌。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汗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偕作〕一同操练。偕,一同。作,起来,这里有操练的意思。。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chang)〕下衣。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行〕出征。 。
注:《无衣》选自《诗经.秦风》。 《无衣》可能是一首军中的歌谣,表现士兵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英勇精神,还表现了战友间的团结友爱。后来军人之间互称“同袍”,或叫“袍泽之谊”,即来源于本诗。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读解】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 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 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 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 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 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 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 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 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 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 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