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W >> 卫风.氓 >> 正文

 

《卫风·氓》说课稿

说课教师 付振国   
课题
诗经·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说学生
经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
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
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
说教法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讨论、问题明朗化。所以: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
          2.清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研读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教学程序及内容
第一环节
    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经》的资料,老师把关,注意以下几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有“诗三百”之称,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
1、《诗经》的成书
①采诗说。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
②献诗说。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
③修订说。《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2、《诗经》四家注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现用多毛注。
3、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即:
赋,陈述铺叙。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
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
4、总评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第二环节
    指导同学们阅读。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2-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1、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和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
   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可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各小组专题研究的情况。
教学重点: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教学难点:限制性词语对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程序及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同学分门别类做卡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观点结论。
第一环节:
    研究“本文说明顺序安排”的小组发言。
    研究说明顺序的小组梳理出了从篇到段的大小顺序,即设疑-解疑-建议;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所得结论如: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交织配合;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
科学小品的顺序可以借助于散文构思。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浅显而清晰的。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际上掌握说明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环节: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学生对全文20处引用按不同标准做了如下分类:按引用的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做标题、在段落的要
3-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
举例如下:
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
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
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
4.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
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
★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
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
举例如下:
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4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圈定的范围比较小,不是任何一个生产荔枝的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5.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加上“大多数”语言简洁、准确,因为荔枝不权势、不全是深红或紫色,还有淡红色、淡黄色等。
★    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以上的例子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第四环节:
    研究“科学小品的特色”的小组发言。
    研究科学小品的小组,从小品的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写作要求等方面做了分析概括。从不同角度就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小品是艺术地宣传科学;科学是生命,艺术是手段;科学是主线,文学是点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为主,文学为宾;二者不是油水分离,而是水乳交融;小品是用散文笔法写说明文;科学小品也讲“形散神聚”等。
    ★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文章的文体特征,使同学们形成更加准确、全面的对科学小品的认识。
    ★这样深钻细研一课,用时可能较长,但“点”上突破,能以一当十,教师节省了时间。学生自己培养了搜集、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师解放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学生获得了劳动时的快乐,教师获得了精神愉悦和享受。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卫风.氓,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卫风·氓》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