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
举例如下:
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
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
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
4.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
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
★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
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
举例如下:
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