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蝉
|
夏末的午间,听得窗外一片蝉鸣声。使我感到奇异的是,众多的蝉们何以如此的一致,一呼百应,“知了知了”,然后突然戛然而止,几秒钟之后,又群起而鸣之。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认为蝉们是没有听觉的,可我并不认为他说得对。
蝉们的叫声是这样的无休无止,高亢清越,似乎人们并不厌烦它们。现代文人郑振铎就曾经这样描述过:“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那样的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想必我们的古人也是愿意听蝉之歌音的,宋代陶《清异录》曾言:“唐世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清林乐。妻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就和我们现在的悬蝈蝈笼子差不多。但是,也不能以此一锤定音,说大家都喜欢听蝉鸣,恶闻蝉鸣之声的人还是有的。宋代叶梦得在《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情,说是宋神宗时,负责皇宫守卫工作的统帅宋守约就十分厌恶蝉鸣。他曾命部下轮流捕蝉,以绝蝉声。宋神宗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他竟然说,这是平时为战时预做准备,以养成部下听从号令的习惯,宋神宗只好默认。
蝉在人们的生活中是这样地引人注目,以致古今中外有着许多以蝉来咏志说事的掌故。唐朝初年的侍御史骆宾王,因为国事多次上奏,得罪了武则天,被下狱中。他在狱中就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诗《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而这首40个字的五律前面竟然有200多个字的序言。序言讲自己深陷囹圄,囹圄窗外有大树,树上蝉鸣不绝于耳。由蝉声的清远悠扬,想到蝉的本质高洁,又由蝉声的易逝想道生命的短促,最后卒章现其志:“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蝉与仕途沉浮何干?蝉与人品优劣何干?只不过是借蝉言己而已。外国人有借蝉言事者,如法国之拉封登,他曾有故事说“整个夏天,知了都在歌唱。当北风刮来时,才发现自己缺粮。”于是知了只好到勤劳的蚂蚁那里去借一点粮食以备冬天之用,蚂蚁于是便问知了:“天热的时候你在干啥?”知了就回答:“日以继夜,不论遇见谁,我都向他们歌唱。”蚂蚁便说:“啊,你一直在唱歌?我太高兴了,好吧,那你现在跳舞吧!”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严冬里谁还见过蝉的影子呢?这只不过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而这道理已然被我学问不高的老父亲重复了无数遍,父亲曾经常常对我们说:“勤谨勤谨,吃饭也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
在我写这篇短文时,我忽然记起中国现代散文史中一段关于“蝉”的逸话。即是在朱自清很有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露着一点二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这篇文章发表后,便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在夜里是不叫的。朱自清便请教一位昆虫学家,这位昆虫学家回答说,有人曾经在月夜里听到过蝉的叫声。“曾经”毕竟是不确定因素,在此情况下,朱想在再版时删去这一段。但是这以后,朱自清又接连两次在月夜里听到蝉的叫声,后来又在王安石的诗歌中看到关于蝉在月夜里鸣叫的描述,这才打消了当初删改的动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先人为人为文的一丝不苟精神。
其实,窗外“知了知了”的叫声使我想到更多的是童年的往事。在我的童年时代,男孩子们几乎没有不去粘知了的,汪曾祺在《夏日的昆虫》里讲过,他们那时孩子们粘知了用的办法是,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把顶端做成三角形,在三角形上缠上几层蜘蛛网以此来粘着知了。而我们这里的办法与此相异,那办法与《庄子-达生》里佝偻丈人所用的办法有点类似。是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竹竿的尖细的一端裹上面筋,这面筋当然是事先淘制好了的,而面筋的黏否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树上找到蝉之后,就要有着佝偻丈人一般 “稳准狠”的功夫了。在长长的夏末秋初的时节,我们成群结队地到林子里去,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
粘到知了后,我就把它放进母亲缝制的小小的口袋中,带回家后可以把玩好多日,或者小朋友们相互比赛,看谁的那一只叫得更响一些。还有,在我们口馋了的时候,母亲会把蝉的翅膀剪去,放到一只小碗里,撒上一点细盐,过几天后就会炒给我们吃,在那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这可是食之令人不忘的美味。另外,我们还吃过蝉蛹。而捉蝉蛹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那是到林子里,到大树底下,找到一个个指头大的小孔,但后用铲子就可以掘出蝉蛹来;如果是在雨后的早晨早早地到林子里去,由于蝉蛹的洞灌了水,蝉蛹们就会爬到树干上去,这时捉拿它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了。这些从前孩子们的活动和体验,对于现在的孩子们真是陌生而又新鲜的事情了......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说蝉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说课指导《蝉》教案 |
下一篇文章: 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