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世南《蝉》赏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赏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象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了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作者: 虞世南,字伯施。(558——638),享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在隋,官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他的三首咏物诗《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神形兼备。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注释: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出水才看两腿泥,笑到最后的人才是主宰世界的强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虞世南《蝉》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唐诗鉴赏《蝉》虞世南 |
下一篇文章: 虞世南●蝉 赏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