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从蝉说起

《蝉》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读虞世南的《蝉》:竟有莫名的伤感,是为那份清高!

回过头来,再找关于蝉的诗,发现大部分都深藏着一份无耐,是来自于现实与自身矛盾的冲突。这种冲突即是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使然。想像如果没有那个社会,也一定不会诞生这些千古文章。
就以虞世南来说吧,他是唐初的开国皇帝唐太宗身边的重臣,深得太宗的宠信,在其耄耋之年辞世之后,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我们从对他的评价中能看出他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而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他的诗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洁风骨,隐喻一腔报国热情。“垂緌”一词,形容古人结在颔下垂下的帽带子,这里自然也就暗示着作者本人的出身:官宦身份。但我们从诗中却只读到他的高尚风韵,却丝毫没有为官者的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种清高来自于性格本身,来自于对待生活的态度。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宠,隐瞒外间起义消息。当时虞世基一家人贵宠无比,拟于王者,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宇文化及杀掉炀帝后,一帮禁卫军闯入杀虞世基,虞世南号泣向军士求情,请以身代家兄挨刀,当然没获允许,众人把虞世基一家犹如砍瓜切菜一样杀个精光,估计士兵们平时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坏,舍之而去。从他的家史中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品质的虞世南咏出《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来。此生命使然!

再看一首同是唐朝的诗: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同出于一个盛世唐朝,同样是是比兴的手法写蝉,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单从用词上来看,就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西陆(指秋季)时节,蝉声啾啾,南冠(本指被伏的楚国俘虏,后泛指战俘)而思,岂家国乡音?更有露重霜凝,哪展半点抱负!听那风急雨响,哪个有心听吾一诉苦衷?这是一个在囚牢里的哀歌,也是一首对朝庭言志的诉状,可在不一样的背景下,谁还会在意他的声音呢?
愤怒出诗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表现人生苦闷、生命哀愁、失意悲愤而存在的。虽然我们都是在听着同一种知了的鸣叫,但给予社会的回响却是大相径庭。
虞世南的自信与高尚,来自于开明的封建帝王,来自于一个清明的社会基础,想想如果虞世南同样报国无门,甚至于为阶下之囚,怕他听到的那鸣音,也就没了那份淡泊,缺了一种高亢,入耳的大约也就是“寒蝉凄切”了吧!
在蝉,对谁都没有高亢过,对谁也没有低落过,对它们唯一的改变就是时令。而这些对处于不同境况下的人来说,却是不一样的感受!有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而今天蝉鸣的虽然更响了,写蝉的人却少了,是少了那种心境,还是尽了愁呢?这其中的种种,难尽述。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现在人们缺少了那种蝉鸣叫的意气了,既没有虞世南的孤傲,也没有了骆宾王的客思,徒对一季的喧闹!
又想起了晚唐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又是另一种伤感,是一种含着我辈之无耐的鸣叫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从蝉说起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