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p;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        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凌冬不雕《梦溪笔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案说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琐忆
    作文训练:描写的艺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门槛》教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
    《夏天也是好天气》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以读为本  体验真情——《妈妈的爱》…
    作文标题训练
    杜鹃枝上杜鹃啼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记念刘和珍君
    简笔与繁笔
    过万重山漫想
    句式转换
    胡同文化
    《春》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
    勾践灭吴
    次北固山下
    语言的演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
    《白色鸟》教案
    读《伊索寓言》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勇气》教学设计
    《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未选择的路
    《灯》教学设计
    《序言》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论坛精华帖)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读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观舞记
    句式变换专题复习
    竹影
    土地的誓言
    邓稼先
    紫藤萝瀑布
    黄河颂
    祝福
    去私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与文化
    宇宙的未来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秋水
    季氏将伐颛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劝学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边城
    《黄河,母亲河》课例分析
    荷花淀
    荷花淀

    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
    《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
    《黄河,母亲河》课堂学案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