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的演变
|
“君美 ,徐公 能 ?”城北徐公,齐国 丽 也。忌不 …… 日,客从 来,与坐谈,问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君之美也。” 教师点拔:上面没有划线的包括专名,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现代不用的。加一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不单用的。加两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加三道线的表示古代字义现在已经不用的。 划一道线的字,看看它们哪些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请举出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复音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词化成了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中的一个语素)。 看划两道线的字,想想它们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请以其中一两字为例作一些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与”古代释为同盟者,亲信(名词),又可解释为赞成、对付、给予、等待(动词),还可解释为“和、及”(连词)同、跟、被(介词)。现在“与”主要当连词用,在一些庄重的文体中当介词用。 “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词,但又不得不用它,所以不少文体常常少不了它”,吕叔湘在1983年的一封信中对文章中的说法作了修正。 看划三道线的字,想想它们的古义和今义有什么不同?试举一两个字来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这类字的古义今多不用,现在用的大多是它们的后起义,但在一些文言词语和成语中古义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鞭长莫及”,“信誓旦旦”等。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提问。 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学生回答,明确: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⑥“吾与徐公孰美”。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 追问,从引用的这段古文看,语法上与今天相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 学生回答,明确: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是少数,在引用文字中只有六处,严格讲,只有五处(现代汉语述语与补语之间有时也可以不用“得”,“美甚”,可以说成“漂亮极了”“美绝了”)。 作者有没有用像我们刚才分析时用过的哪些语法术语?为什么? 教师自答,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 齐读第七节。小结,这一节中说,“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是指现象,差别就有这么大是指本质,关键在于“仔细”“分析”。 差别到底有多大,请看表: 板书: 5 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1.导入新课 从回忆上次讲课的内容入手,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演变的内涵。 提问:语言的演变是指哪些方面的演变? 学生回答,明确: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说深入地说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2.检查作业,结合讲析第二部分。 (1)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教师巡视,选出其中较好的一个,把答案写到小黑板上,写好后共同订正、补充。 参考答案: 教师点拨:这部分仍然用分类说明,不过分类的角度和层次起了变化,这里角度是语汇变化的种种状况,层次深入了 探究了导致变化的种种原因。 (2)为了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印发)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骊 骓 ???? ??雒 ? 2 新词产生 椅 凳 桌 3 吸收外来语 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 4 生活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 床、坐、钟、肥皂 5 词义扩大 江、河、菜 6 词义缩小 肉、谷 7 词义转移 涕、信 8 词义弱化 很、普遍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耳(朵)、眉(毛)、发(头发) 10 单音词换单音词 首(头)、口(嘴)、食(吃) 11 因忌讳引起 词义的变化 老虎(大虫)蛇(长虫) 解手(大小便) (3)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着眼于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去深入领会理论,不必多加补充。只在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作一些点拨。 ①讲“旧词消失”时,可以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举《诗经·鲁颂》中“马”的多种名称为例? 学生回答,明确: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②讲“词义转移”时,指出古今义不是并存的,而是新的意义代替;日的意义。如“交通”,古义为彼此相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今义是往来通达。 ③讲“词义弱化”时,注意与“词义缩小”比较。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强而弱;缩小,表范围由大变小。以“公”为例,古代用来表爵位、尊称,现代汉语中不用或用得很少了,词义在缩小了。再如“甚”,古代表示程度很高,有“太”、“非常”的意思,语气也很强;现代汉语中说“甚美”,虽有“很”的意义,但语气削弱多了。 ④讲“因忌讳引起的词的变化”时,说明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该事该物,就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说法,引起了词的变化。 3.讲析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部分。指名复述这部分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复述的要点随手板书: (2)教师点拨:①注意第一节的结论:“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古今汉语语法差异第一部分已经谈了,这里是进一步说明,并逐渐收束。②语音不同于词汇、语法,可以直接从文字材料中找出古今汉语的差别,它要转个弯,从押韵、平仄和形声字的声旁去揣摩,证明古今发音的不同。③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案说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语言的演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次北固山下 |
下一篇文章: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