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论坛精华帖)

讲话是后来十五大报告的纲领和蓝本。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新纪元的宣言,那么,十五大报告则是新世纪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朽的一个象征,更是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咱们再把视线拉近一些。20年前,大港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可现在,已经是一个新兴的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城镇了。而它发展的活力正是来自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学们看,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近嘛!外面这条大街名叫“世纪大道”,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迈向21世纪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世纪大道!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天才、罕见的科学求实精神和极其渊博的知识都远远超过我们每个人。假如有人妄想批判他的发现,那只能落个引火烧身、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一点只有生活在较发达的世纪的人们才可能理解。”

恩格斯还曾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四十二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本身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想世界上发出这个口号时,响应着还是寥寥无几。……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的战斗力量,他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一支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即在法律上确立八小时正常工作日。……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

那么现在我要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今天能在这世纪之交,亲眼看着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被中国人民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发展,那该多好啊!

(学生鼓掌)

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你说我说的有道理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您说得有道理。您的话使我想起了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

教师:是吗?你想起了邓小平同志的哪句话?

学生: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大意是只要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那么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

(全场鼓掌)

教师:看来今天同学们重学这篇课文的确走近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近嘛!可以说,没有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我今天不可能到大港来,一片盐碱地,我来干啥?(学生笑)对不对,我来干啥?所以我在想,同学们学这样的文章,不能就文论文,要想到自己,想到生活,想到社会,想到时代,这才算真正把课文读活了,而不是读死书,不是为考试而读书。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可能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吧!

好,时间不多了。让我们再“走进马克思”,所谓“走进马克思”就是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心灵世界。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推荐几本关于马克思的书,希望同学们能感兴趣。(展示投影片)

这几本书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马克思秘史》(沙叶新)《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特别是《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学读一读。我相信你们读了以后,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你们会感到马克思不但是一位伟人,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亲切的人。下面我选读其中的几则:(翻书,读)

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马克思面对所有的诬蔑诽谤可以“毫不在意,把它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他有“始终如一”的目标,比起这宏伟的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讨厌的缺点?奉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同学们,听了马克思的这几则“自白”,我想,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一定能够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学说,但你们也一定会敬佩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而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 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今天,我很有幸地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学们可能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同时也可能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不过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思维真正打开了。最后,我想给同学们赠送一段话。 

在座的同学们大概是十六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我给大家背诵几句,作为我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 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全场鼓掌)

教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学生:老师再见!





             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

               ――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



                    欧阳代娜



  1998年5月3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省会、直辖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讲坛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讲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创新的主导思想,另辟蹊径的教学探索,已见于他撰写的教学论著,在这堂课上,也同样体现了上述基本观点,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应该说,作为一堂观摩课,又是在异地借班上课,要在50分钟之内处理完这样一篇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恩格斯的文章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又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李镇西老师勇敢地选择了这篇课文来讲,这种敢闯“虎穴”的精神,令人钦佩。看完了这堂课,更感到以下几个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值得大家研究探索。

  一,这堂课应从何入手来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李老师提出了要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这篇文章,给学生提出一个新的制高点,引导学生去攀登。在简单介绍了马克思的占有李卜克内西对他的评价后,李老师提出应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课文。要学会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就是创新的起点。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质疑,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了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是这堂课的特色之一。随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师生之间成功地实现互动互助的探究式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又互相求解。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有的问及字词,乃至标点符号(这也是不能放过的!);有的深入到理论的本质,兜售很自然地循着课文的语言脉络来展开(这才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案说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论坛精华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琐忆
    作文训练:描写的艺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门槛》教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
    《序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白色鸟》教案
    作文标题训练
    杜鹃枝上杜鹃啼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记念刘和珍君
    简笔与繁笔
    过万重山漫想
    句式转换
    胡同文化
    《夏天也是好天气》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次北固山下
    语言的演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
    读《伊索寓言》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春》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
    《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未选择的路
    以读为本  体验真情——《妈妈的爱》…
    《灯》教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读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观舞记
    句式变换专题复习
    竹影
    土地的誓言
    邓稼先
    紫藤萝瀑布
    黄河颂
    祝福
    去私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与文化
    宇宙的未来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秋水
    季氏将伐颛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劝学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边城
    《黄河,母亲河》课例分析
    荷花淀
    荷花淀

    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
    《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
    《黄河,母亲河》课堂学案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