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枯荷听雨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在自主诵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欣赏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是大家发现的第一个美点。诗歌洋溢着美,同学们有一双双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同学接着谈自己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并简单说说欣赏的理由。

[探究]

一.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一般的言行描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思考,就能自得其妙。而研讨探究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学生阅读鉴赏不无裨益。

(一)1.生: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P36)(理由略)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举身赴清池”。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进入下一个板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一位同学都成功地发现了问题,成为发现者。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创造地解决问题。

二.重点应通过学生质疑、创设“矛盾”,选取一个“点”,以点带面,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交流。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差不多学生都能解决。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学知识有限,可能有两个问题普遍感到不解。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白色鸟
    记叙文复习教案
    泰坦尼克号
    理想
    《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人是什么
    花未眠
    食物从何处来
    兰亭集序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动手动脑 自主探究——《田忌赛马》教…
    古诗词阅读
    秋水
    与朱元思书
    劝学
    荷花淀
    六国论
    《母亲》两篇——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
    人物素描 做文评改
    《我与地坛》第一节
    13特殊的葬礼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荷花
    童趣
    珍珠鸟(第二课时)
    《雨霖铃》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如何降落?——我的…
    笨马教《米洛斯的维纳斯》
    19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一课时)
    《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诗经》三首
    改造我们的学习
    河中石兽
    登高
    网络背景下的写作训练设计一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
    三块钱国币
    触摸高考,把握高考最新脉搏        …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我的呼吁》教案(B)及训练
    我  的  呼  吁
    《我的呼吁》 练习
    南州六月荔枝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
    我若为王
    逍遥游
    长亭送别
    《词五首》课堂实录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设计
    《词五首》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陈奂生上城
    我与地坛
    《宽容》序言
    杜十娘怒百宝箱
    《宽容》序言
    《长征》节选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致橡树
    我的呼吁
    我的呼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说“木叶”》课堂实录
    我有一个梦想
    冬天之美
    我与地坛
    我的空中楼阁
    荷塘月色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
    勇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名人传》序
    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学习指导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南州六月荔枝丹
    《海燕》课时教学设计
    触龙说赵太后
    《说“木叶”》课堂实录
    夏之绝句
    看望巴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
    勾践灭吴
    作文训练:短评
    在声音的世界里
    雷雨
    茶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失街亭
    高中语文第四册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
    智取生辰纲
    这个世界的音乐
    哀江南
    闺塾
    长亭送别
    窦娥冤
    人生的境界
    安塞腰鼓
    林黛玉进贾府
    三块钱国币
    一语多义的歇后语
    寡人之于国也
    虎丘记
    促织
    柳毅传
    大道之行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
    《庄周买水》教学思路
    罗密欧与朱丽叶
    道士塔
    离愁别绪的绝唱——《长亭送别》的教…
    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滥竽充数
    谈对古诗中“烟”的理解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