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一把解读鲁迅的钥匙

鲁迅作为一种存在,激发了多少次的争论。无论是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喜欢他的人,都无法回避鲁迅鲜活地出现在这样或那样的场合。鲁迅的思想是深邃的,这些思想基于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这些思想融入了他笔下的文字。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圣化”了的鲁迅远离了我们,只剩下抽象的没有血肉的一个个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标签”。
如果我们不再囿于一种既定的思维轨迹,而是将鲁迅置于一个他自己生存的背景下,静心地倾听鲁迅自诉,那么,我们对鲁迅的解读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而《〈呐喊〉自序》,无疑就是一把解读鲁迅的钥匙。
文章的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喜欢梦想,是年青人的专利。年青的鲁迅同样如此,那“梦”怀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憧憬充溢着人生的美妙。也许也曾有过暂时的欢欣,然而,梦的美好和现实的距离,留给鲁迅的更多的是“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那种寂寞渗透了鲁迅后来的整个人生。
寂寞源于种种美丽梦幻的破灭。
先是家道败落,既而父亲的患病又是雪上添霜。为了医治父亲的病,鲁迅奔波于药店和当铺之间,饱尝了人生的炎凉。于是便萌生了“走异路,逃异地”的想法,尽管“学洋务”在当时为社会所不齿,以为是“将灵魂卖给鬼子”,但鲁迅还是以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种种的压力,义无返顾地辞别了泪水盈盈的母亲,来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开始触摸现代文明的影像。
这样的触摸,也让鲁迅染上了年轻人因狂热而目空一切的无知。鲁迅当时对中医的断语:“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是一个明证。
当鲁迅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便东渡日本学医,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父亲病逝的阴影始终缠绕着鲁迅,它曾是鲁迅生活选择的一个重重的砝码。然而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先那极为美满的梦,很快地就为一次“盛举”击得片甲不存。这一“盛举”就是麻木的国人兴高采烈地“奖赏”着行将被砍头的国人;这一“盛举”深深地挫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也引发了鲁迅对民族未来的深深的思考:“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的目光入木三分,它穿透了历史,穿透了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贫弱不振、备受欺侮的根源之所在。而要改变那种现状,唤醒国人的精神麻木,鲁迅开始意识到文艺的特殊的教化作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然而从文的路走得艰难备至。先是怀一腔热血创办《新生》杂志,为了《新生》,鲁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刊名到封面设计,乃至书内的插图,都融入了他的心思。他曾拟订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的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作为第一期的插图,面上是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着竖琴跪在地球上。可《新生》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清脆的新声,就夭折在“背叛”和“贫困”中了。
鲁迅痛心疾首:“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毫无疑问鲁迅的悲哀,是一种“独上西楼”之后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这种寂寞的痛楚像“大毒蛇”,吞噬着鲁迅的那颗滴血的心。于是在滴血中,鲁迅开始反省自己;于是在反省中,鲁迅有了对自己的定位:“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英雄的路上,耸起了高墙,可自己又能够走出怎样的路?百思不解,百般无聊之际,便遁入了故纸堆里麻醉自己,借此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寄托。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无路可走的迷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左右着鲁迅,乃至从东京回到北京以后,他也只能躲进寓所抄古碑,“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地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鲁迅的这一表白虽不乏是一种希望破灭后郁闷情绪的发泄,但更多的也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也正缘于此,他笔下的对那时期生活情形的描述,也显得清冷、静寂而聊无生气。
即使是他的朋友钱玄同向他索稿的时候,他也不能全然摆脱那缠住他灵魂的失望。他依旧确信:那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但于此同时,他也深深意识到:“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的可有”。也许正是钱玄同的鼓励,“然而几个人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重新点燃起鲁迅那“改变国人精神”的初衷,鲁迅开始自觉地走出沉沦和徘徊,去“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因为是“呐喊”,也因为是“听将令”,还因为“不愿将自己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于是,“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其用心,可谓良苦。
《〈呐喊〉自序》,其实就是鲁迅心路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历程里,鲁迅作为一个“人”,走得实在算不得轻松,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不轻松,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施永忠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同样,他为《野》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寂寞,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小组合作研究
①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③“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记叙文复习教案
    泰坦尼克号
    理想
    《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人是什么
    花未眠
    食物从何处来
    兰亭集序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动手动脑 自主探究——《田忌赛马》教…
    古诗词阅读
    秋水
    与朱元思书
    劝学
    荷花淀
    我若为王
    《母亲》两篇——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
    人物素描 做文评改
    《我与地坛》第一节
    13特殊的葬礼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荷花
    童趣
    珍珠鸟(第二课时)
    《雨霖铃》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如何降落?——我的…
    《宽容》序言
    19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改造我们的学习
    河中石兽
    登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
    陈奂生上城
    《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
    三块钱国币
    触摸高考,把握高考最新脉搏        …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我的呼吁》教案(B)及训练
    我  的  呼  吁
    《我的呼吁》 练习
    南州六月荔枝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
    杜十娘怒百宝箱
    逍遥游
    长亭送别
    六国论
    《词五首》课堂实录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设计
    大道之行也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
    网络背景下的写作训练设计一例
    《诗经》三首
    笨马教《米洛斯的维纳斯》
    《宽容》序言
    《长征》节选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词五首》教案设计
    致橡树
    我的呼吁
    我的呼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说“木叶”》课堂实录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
    冬天之美
    我的空中楼阁
    荷塘月色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
    白色鸟
    勇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名人传》序
    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学习指导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有一个梦想
    《海燕》课时教学设计
    触龙说赵太后
    《说“木叶”》课堂实录
    夏之绝句
    看望巴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
    勾践灭吴
    作文训练:短评
    在声音的世界里
    雷雨
    茶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失街亭
    高中语文第四册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
    智取生辰纲
    这个世界的音乐
    哀江南
    闺塾
    长亭送别
    窦娥冤
    人生的境界
    安塞腰鼓
    林黛玉进贾府
    三块钱国币
    一语多义的歇后语
    寡人之于国也
    虎丘记
    促织
    柳毅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我与地坛
    《庄周买水》教学思路
    罗密欧与朱丽叶
    道士塔
    离愁别绪的绝唱——《长亭送别》的教…
    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滥竽充数
    谈对古诗中“烟”的理解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