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语文》·广东省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6))是一篇关于荔枝生态和生产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对技工学生学好说明文具有示范意义。广东的学生虽然见过荔枝、吃过荔枝,对荔枝有直观的印象,但本篇课文较长,引用古籍较多,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备课的指导思想是预习找问题→讨论辨问题→归纳正问题→练习巩固结论,即运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辅以新鲜荔枝、干荔枝、荔枝挂图、荔枝影像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互动的讨论的情况下,掌握植物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一、教学目标(挂图)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掌握说明线索和说明特征、课文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理解植物说明文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特点。
(四)通过朗读和复述,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挂图并解释)
(一)先由表及里主要的详细介绍生态知识,后由实到虚次要的说明生产知识的结构特点。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难点
(一)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目的。
(二)理解说明文语言多样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并查找资料,解决有关字词读音,培养阅读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预习体会(挂图并解释):
(1)本文的段落结构如何?(理解)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理解)
(3)本文抓住了说明对象什么特征?(识记)
(4)本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理解)
(5)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掌握)
(6)课文哪些部分是详细写的?哪些部分是简略写的?为什么?(理解)
(7)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理解)
(8)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释)
1、“同学们:‘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台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
2、展示鲜荔枝和干荔枝实物和有关图片并问这是什么?大家吃过荔枝吗?
3、我们广东的学生虽然有些家中种有荔枝,个个都吃过荔枝,但是我们对荔枝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要想知道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知识,请看贾祖璋给我们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概述本文内容
1、请一个学生概述。
2、教师补充归纳:这是一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详细的介绍荔枝果实生态知识,辅以说明荔枝生产知识的科学小品文。表达作者企盼因地制宜,扩大荔枝生产,为人民造福情感的文艺性说明文。
(三)作者简介(挂图并解释)
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年出生,浙江海宁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物。从1921年开始,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文,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成绩卓著的一位,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其作品特色是把科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很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南州六月荔枝丹》充分的体现了上述特点。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挂图并解释)
醴( lǐ )酪( lào ) 贮( zhù )藏 紫绡( xiāo ) 萌蘖( niè ) 蒂(dì) 徵 (zǐ,zēng) 红缯( zēng ) 祠( cí )堂 莹( yíng )白 瓤( ráng )肉 渣滓(zī) 龟( jūn )裂 日啖( dàn ) 绚( xuàn ) 丽 绛( jiàng )囊 橘(jú) 渣滓(zǐ)
(五)解释下列词语(挂图并解释)
1、兼程——加倍赶路的意思。
2、迁怒——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意,而拿别人出气。
3、龟裂——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也指表皮裂纹。
4、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5、不了了之——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六)朗读课文
1、请一学生朗读第1--10自然段。
2、大家快速阅读第11—14自然。
3、思考上述8个问题。
(七)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本文的段落结构如何?依据是什么?
(1)提问学生。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全文分两部分。(板书)
第一段(1—10自然段),又分三层:第1层(1自然段),第2层(2—5自然段),第3层(6—10自然段)。
第二段(11—14自然段),又分四层:第1层(11自然段),第2层(12自然段),第3层(13自然段),第4层(14自然段)。
其依据是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这条说明线索。
2、第一段(1--10)的段意是什么?(板书)
(1)提问学生。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说明荔枝的生态知识,即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1层(1)说明什么?为什么介绍小时候学习《荔枝图序》的事?
(1)学生复述内容。
(2)大家看实物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以学习为引子,引出“荔枝”话题。其作用有二:1、既亲切活泼,又符合阅读心理;2、为后文对荔枝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第2层(2--5)的内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板书)
(1)提问同学。
(2)大家看实物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即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分别运用了下定义、打比方、加描写、加引用、举例子、列数字、加插图等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介绍果壳,对“壳如红缯”的怀疑并纠正。说明方法:下定义,使说明更准确。
第3自然段:介绍荔枝的颜色。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形象更鲜明、更逼真;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以及增强阅读的趣味;作描写,更加突出荔枝的特征、增强文学性;加引用,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色彩;
第4自然段:介绍荔枝的果形。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解释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使人们更易理解。
第5自然段:介绍荔枝的大小。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增加可信度,使说明内容真实可信,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加插图,加强直观性,使内容更容易理解。
第3层(6--10)的内容是什么?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
(1)提问同学。
(2)大家看实物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 说明荔枝果实的内部结构,即果膜、果肉、果味、果核、果花。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诠释、加引用、列数字、举例子等。
第6自然段:说明果膜。纠正第1自然段的“膜如紫绡”,说明方法有加引用,作诠释。
第7自然段:说明果肉。肯定第1自然段的“莹白如冰雪”,说明方法有作诠释。
第8自然段: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说明方法有加引用、列数字、举例子。
第9自然段:说明荔枝果核。说明方法有作诠释。
第10自然段:说明荔枝果花。说明方法有加引用、列数字。
(八)小结(讲解)
1、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其作品特色。
2、段落划分及其依据。
3、第一自然段介绍小时候学习《荔枝图序》事的作用。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九)作业设计
1、当堂提问并纠正,反馈听课情况:
(1)划分段落的依据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介绍小时候学习《荔枝图序》事的作用是什么?
2、找两个同学当堂填空练习,反馈掌握情况:(挂图)
(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 ),是我国著名的( )作家,其主要著作有( ),其作品特色是把( )融为一体,有很高的( )和艺术性。
(2)《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南州”泛指( ),交代了荔枝的( );“六月”说明了荔枝的( ),“丹”描绘了成熟荔枝的( )。
3、课后练习,有关字、词,要会读、会写,并能解释。见本课教学过程(四)(五)项。
(十)板书设计
1、采用挂图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2、板书分为两个板面。
3、板书时运用不同颜色刺激视觉神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挂图)
抽查三个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上次课的字注音、音注字和词语解释。反馈同学们课后作业掌握情况。
(二)导入
上次课我们从整体上认知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介绍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知识的说明文。我们以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为依据,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重点学习了荔枝的生态知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本文有关荔枝的生产知识、写作结构和有关说明方法。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接上次课第一部分第3层内容)
1、介绍荔枝生态知识时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
(1)提问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作者在说明荔枝的内部结构时,其顺序是由外到内;在说明生态知识时,先从表面的外部形态,后再到内部结构的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说明,层次井然。
2、第二部分(11--14)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板书)
(1)提问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说明荔枝的生产知识。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加引用等。
第1层(11)说明我国荔枝产地分布:原产地和栽培史。
第2层(12)介绍有关记载荔枝的古书和荔枝的习性。
第3层(13)进一步印证荔枝的原产地在我国。
第3层(14)说明荔枝的生产情况,企盼扩大生产,造福人民。
3、本文抓住了说明对象什么特征?(板书)
(1)提问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抓住了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特征。
5、课文哪部分是详细写的?哪部分是简略写的?为什么?(板书)
(1)提问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本文就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关系来说,先详细地说明了生态知识,把生态知识作为重点介绍,后简单地从实到虚的说明了生产知识,把生产知识作为次要的内容来介绍。这样在剪裁上有详有略,突出生态知识。
6、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1)提问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本文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生态知识,一般性地介绍了荔枝的习性、果谱和栽培史等生产知识,表达了扩大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需要的愿望。
7、本文的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提问两个同学。
(2)大家讨论补充。
(3)引导归纳:
A、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作诠释、打比方、加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描写、加插图等,增强了说明性。
B、使用一用多得的说明方法:本文最多的是引用方法,引用古文、诗词、谚语、史料、故事等二十多处,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色彩。
C、语言准确、简洁。第12自然段中“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现在知道的”就准确无误地说明“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文献,不排除将来还会有新的发现。
(四)小结(讲解)
1、本文的说明特征、顺序。
2、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说明线索和结构。(如图-1)
(五)作业设计(挂图),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说明事物的能力。
1、课堂作业
(1)《过华清宫绝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作者( )。
A李白 B杜甫 C杜牧 D韩愈
(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宋朝的( )。
(3)“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句话有四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荔枝北移,现在不可能,将来是可能的。 B使荔枝北移,将来肯定会成为现实。C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会成为现实。 D使荔枝北移,现在不可能,将来也是不可能的。
2、课后作业
(1)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引用的例子,并加以说明其目的。
(2)本文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并解释其好处。
(3)根据习题册第五题的图示,用文字简要叙述本文的说明结构。(见图-1)
(4)搜集有关荔枝的谚语。
(5)以“吃水果”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要求:
A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B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结构严谨;
C能够适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六)板书设计
1、采用板书和挂图相结合的方式,以板书为主。
2、板书分为两个板面。
3、板书时运用不同颜色刺激视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