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学法指导
《童趣》是我们入学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无标点,琢磨断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国名、年代、官名、地名,保留不译。单音省略,补充词语。掌握演变,推断词义。调整词序,删去无义。字、词、句、篇,造成一气。通达完美,准确第一。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文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去感悟他人的心灵;同样一篇文章也有眼睛,我们只要找出它的“眼睛”,就会领略出它的思想和主题。本文的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就是本文的眼睛。“张目对日”说明两眼能经受强光的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虽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意趣由此而生。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如下表)
自然景物 |
思维方式 |
新的形象 |
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 |
|
群鹤舞空 |
怡然称快 |
草丛、虫
蚊、土砾 |
联想和想像 |
森林、野
兽、丘壑 |
怡然自得 |
癞始蟆 |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
三、文“趣”文“妙”
本文写童趣,语言生动,富于想象。
妙在选材典型,作者选取了“夏日戏蚊”、“花坛赏景”、“虾蟆吞虫”三件趣事,表现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妙在描写传神,一“吞”一“”吐“形神兼备,“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他院”写出了儿童的顽劣与天真。
趣在观察仔细,趣在想象奇特丰富。对“藐小之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及越奇特。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视草丛为森林、虫蚁为鸟兽、土砾为山丘沟壑,整个画面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充满诗意。
四、相关资料
作者: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一书。
《浮生六记》
清代小说,六卷。是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逍》。原作实则只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葺尔岛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养生记逍》多属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闺房记乐》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其表现手法重在率真热烈,自然风趣,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闲情记趣》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坎坷记愁》为文人落魄后的辛酸自白。语言质朴,情实真切,如芸娘抱病,“形销骨立,缺医少药,亲朋中无人援手”,囊空如洗,何以卒岁,苍天何亟,传呼奈何?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悲怆摧人掬泪。《浪游记快》一篇殿后,全篇结构安排合理,作品本身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个之前没备课的课堂实录―――《童趣》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
第一课时
一、活跃气氛: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学生看了几十妙钟)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生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搜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得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恩,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说、女)
四、走进文本: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熏夏蚊―――鹤唳云端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当成了林兽丘壑 板书:观草丛―――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板书:物外之趣)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点评学生作品: (教师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二、再读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三、探究文本: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师:对,由内到外,继续鼓励他们的有智慧的思考吧。(鼓掌)那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啊?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说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吗?(生点头),我们想象一下白鹤和蚊子有哪些相似?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就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象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象”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己个性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师: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同学啊,同学们可要多和他们一起玩哦。(生笑),小沈复身上还有没有同学们没有找出的性格啊? 生:我认为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这么难懂。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师:难懂吗?(生齐:不难)你看老师没有讲字词的含义,你们都明白了文章的内容。当然,古代人就些古文吧,我们现代人还是要写―――――(齐)现代文
四、小结反思: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的积极超出了我的想象,告诉你们,本老师根本没有备课哦,(生:啊?)呵呵,看来童年的确很有趣,带动了同学们这么积极的思考。你们的童年即将过去,童年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说关键词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
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叶圣陶 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 钱梦龙 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
|
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
(二)感知童趣 |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 |
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
(三)理解童趣 |
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 |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
(四)品味童趣 |
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
(五)课堂训练
1、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
(六)课外延伸 |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