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 、“畔”通“叛”:背叛) 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再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 7、整体归纳: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 五、课堂延伸: 延伸部分的我还没设计好,请各位出出主意,怎样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