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
——谈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体会
青铜峡市第四中学 刘宏军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没有生气,学生就没有灵气;学生没有活动,就不会形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巩固与记忆。自主探究与拓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活”与“动”地有效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标的探索和高度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使其获得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度的“活”与“动”能培养学生拓展学习的意识,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形成终身愿学的理念。
一、 内容“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用好的教材内容,就能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
如在学习《第一次真好》一文时,我曾让学生谈“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由于有生活基础,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很快就例举出许多不能尝试的第一次。又如在学习《芦花荡》课文时,文章语句生动,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我就以“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话。这样,教学内容“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涨,他们就能积极动口去说,动手去写。
二、 气氛“活”起来,学生就能“动”起来。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课堂上过多的批评指责只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伤害。许多做法在我们认为是严格要求,但有可能以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为代价的。所以课堂上要讲民主,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让其自由发挥,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在承认学生具备可能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的基础上,为其在过程中提供充分拓展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把教学要求提得过高,应当注重促进学习和拓展的好奇心,应当鼓励小组交流和个人活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设计好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三、 方法“活”起来,学生更能“动”起来。
教师在备课时虽然设计好了教法和学法,也有好的拓展练习,但教学设计是死的,学生的学习是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或调整不同的拓展方法,使教法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动口说、动手写。灵活的教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预习要有拓展性。
传统的语文课前预习只是让学生识字、辨析词意、了解作者、读读课文,这些往往只能让学生应付检查,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查作者和写作背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读读作者的相关作品,学生就不感到单调,预习起来就有积极性。对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公正的评价往往是学生拓展的更宽,走的更远。
2、 教学方法也要有拓展性。
教学过程要活,教师就要在教上下功夫。课前导入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用图片能调动学生,若让学生讲小故事、讲自己最有趣的事或根据课文特点搞古诗背诵比赛,那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朗读上,短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培养人人参与的意识;长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这样化长为短,效果会更好。
3、 课后练习更要有拓展性。
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索思维的问题,只有放开才能搞活,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放飞学生的学习思路,把教学过程由单一的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学生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使知识和应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学习新知识。
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教师教学时都要有适度的拓展。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动”起来。
200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