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教师 >> 教师知识测试 >>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 >> 正文

 

“新双基”怎样界定?(一)

1、双基的演变和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最有影响也最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莫过于“双基”教学思想了①,它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中小学教学的核心,对我国当代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础教育中教学、升学考试以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估评评价,无不与“双基”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可操作、可衡量、可比较等特性,实质上成为了基础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无法替代的纲领性内容。目前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但“双基”仍占据着“三维目标”的首要位置,这说明产生于中国大地这种教学理论本身具有强大的科学生命力。

顾泠沅和邵光华教授在《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指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双基教学理论,是新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成功实践探索的理论结晶,是在中国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薄弱的国情下,提出、发展并切实使中国教育质量得到迅速而有效提高的教学理论,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世界教育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可见,5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已开始使用“双基”概念。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我国掀起教育大革命,给“双基”教学带来了大的冲击,各地纷纷自编中小学数学革新教材。由于受到当时“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革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求过高、过急,大学教材下放中学、中学教材下放小学。忽视双基教学,违背教学规律,造成了教学混乱、质量下降。为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人们从迷茫中清醒过来把目光又投向“双基”。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出版)就把“力求避免片面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基本训练的加强”②作为编写的指导思想。《人民教育》杂志1961年第7期对这套教材专门开辟特辑作了介绍,可以说这一教材是“双基论”在萌芽状态下的第一次实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新提出,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重大的作用。不过,60年代初期的“双基论”多少还带有50年代末“政治化”、“劳动化”的倾向。

在十年动乱中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实行“开门办学”“下乡、下厂、下连队”“学农、学工、学军”以及批判“智育第一”等等,造成了“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业水平。“文化大革命”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大力强化“双基”教学观,对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挽回“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教材需要正确处理的4个关系,其中两个是:“十分重视和精选基础知识”;“为了加强基础,必须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此时,“双基”已成为具体指导中小学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主要理论。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由于它具有相对公平性,一度为选拔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经济建设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到了8O年代,“双基”教学得到大力发展,80年代之后,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思想,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双基”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解答教课书中的问题,逐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的特色。但同时由于高考竞争日趋激烈,考试内容多为基础性题目,“双基”教学便和“解题教学”结合,成为了“考试的双基”。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如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等。于是,就有了对“双基”教学的反思,提出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智力发展,注重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强调非智力因素,目标是“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国求实现智与情的统一。(90年代以后)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纲要》中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吸取了当代知识观的最新成果,对知识和知识教育所作的全新的认识、科学的界定和全面的落实。三维目标是当代知识观在教育中的体现,是知识的本质和价值在课程知识观中的实现。

综上所述,“双基论”的起源和演化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尽管“双基“教学论和前苏联、欧美的某些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联系,但却不是直接从前苏联或欧美引进的,“双基论”是在新中国土生土长,并实实在在地指导了我国教学实践的工作,“双基论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从我国的教改经验及外国有用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内容,它是充满活力的理论”③;(2)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植根于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萌芽于五十年代,形成于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成熟于九十年代。这是与我国的社会变迁,特别是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⑶中国双基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新课程改革中同样强调加强双基,但要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天地。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新双基”怎样界定?(一),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