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教师 >> 教师知识测试 >>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 >> 正文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三)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三)

一、填空。(51分)每空3分

1、、《西厢记》反映的是 唐 朝的故事,作者是 元代的王实甫 。

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西厢记》是一个纯粹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令几代读者为之迷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这出剧的中心主题,并成为千古名句,而小丫环红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缘,成人之美人士的代名词,广为传诵。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自 《论语》 。

读一遍《论语》,真有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感觉。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即是说,不到他经过认真的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经过认真思考有了心得,但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3、、三民主义是 孙中山 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民族、 民权 、 民生 。

答:是孙中山提出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4、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依次是(商代的甲骨文)和( 金文 )——(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为:甲骨文、金文、籀文与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六个阶段。

了解:甲骨文通行与殷商时代,是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籀文又被称作大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颂布的标准字体。隶书是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秦代的隶书称之为秦隶又叫古隶,汉代使用的隶书,叫今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转写小篆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隶变把圆转不断的线条变成方折的断笔,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全部丧失了。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5、中国古代的词都是讲究格律的,格律主要包括 平仄 、 押韵 、

对仗 (对偶) 和 节奏 。

一首诗就如一支歌曲,格律是节拍,而诗的章法就是主旋律。一首好听的歌,总是有时平缓,有时高亢;有时低沉,有时嘹亮;有时舒展,有时紧凑。这样不同的旋律变换交替才能组成一个完美的主旋律。格律,是对律诗的要求,而不是对古诗的要求,写古诗,可以完全不必管什么格律,写律诗,则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代的格律诗,通常分为律诗和绝句。四句称绝句,以上称律诗。当然,也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每句的字数)

格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和节奏。(先说节奏,主要指七言的诗句,必须符合**/**/***或者***/**/**等几种断句。

例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其次是对仗:

格律诗,绝句无对仗要求,而律诗,则必须在颔联和颈联对仗。对仗的方法,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最后是最难的,要求最高的平仄和押韵。二者相辅相成。

下面给出常见的一种七言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这里的平仄变化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那么,什么是平仄平指平声,也就是汉语的一、二声发音。

仄声,指汉语三、四声发音和入声。入声,就是重读的无调。值得注意的是,白在现代汉语为第二声,是平,但是在古代,以吴侬软语为基础作为普通话,这个白字,读ba,是入声。(江南的和上海的朋友可以用方言来读,体会一下,重读无调的入声。所以,白字属于仄声。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ba,入声,仄 日,ri,第四声,仄 依,yi,第一声,平 山, shan,第一声,平

尽,jin,第四声,仄 连起来,仄仄平平仄 根据平仄定式,下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

请看,完全符合:

黄,第二声,平 河,第二声,平 入,第四声,仄 海,第三声, 流,第二声,平

连起来,平平仄仄平,符合。所以,要准确把握平仄,必须懂得古语的发音。和现代普通话不同。

最后,押韵,很容易理解。要求是,在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辨析题。(9分)

判断下面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圣诞节与圣诞老人、圣诞树是同时流传下来的。

答:不是同时流传下来的。圣诞节原是基督徒为庆贺耶稣诞辰而定的一个节日,是公元354年由罗马天主教教会规定的。但近几十年,圣诞节已不再只是宗教的节日了,而逐渐社会化,成为政府规定的公众假期。圣诞树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据说它最早出现在德国,到了1830年前后,装扮圣诞树的风俗才由德国移民们带到美国的东部沿岸地区。从此,圣诞树也成为美国人过圣诞节所必不可少的装饰。相传圣诞老人是当年小亚细亚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化身。他为人仁慈,乐善好施,生前做过许多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把他称为爱护儿童之神。他的故事在欧美已经传为神话。

三、简答题。(40分)

1、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20分)

答:(1)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要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

(3)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不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2、八十年代“四有”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是谁制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0分)

答:是由邓小平制定的。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 填空。(45分)每空3分

1、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

2、、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 《西游记》 , 由 明代吴承恩 创作。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出自 宋代苏轼的《杂说.送张琥》。

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4、西方教育史上的“七艺”教育包括文法、修辞、 辩证法 、算术 、 几何、 天文、 音乐。

西方教育理念可追溯到古希腊,当时推崇以培养“有教养的人”和“高贵的人”为目标的博雅教育。到了中世纪,则以培养“全能的人”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主导,以方法论、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教育内容。20世纪,西方教育理念出现分化,即“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文主义与“社会效率”的功利主义不断冲突、校正、互相制衡,便出现了“教育的钟摆”之现象。

5、“希望工程”的倡导机构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其援助对象是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

6、 被视为体育运动的最好标志的雕塑作品叫 《掷铁饼者》 ,其作者是 米隆。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艺术活动于公元前472年到440年间。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鲍萨尼亚斯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把他当作雅典人,这大概是他长期在雅典工作的缘故。 米隆大概在20岁时到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而艺术成熟于40岁左右。他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准确地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传说他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铜牡牛雕像,由于乱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马,竟引起真马的嘶叫。

  米隆是位大胆进行艺术革新的雕刻家,他勇于探索和表现新而又难的雕刻技法,力图使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合二为一,他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这充分表现在他的《掷铁饼者》中。

  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现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见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米隆的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的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动作树立了榜样。

  米隆的雕塑艺术的最大长处是反映迅速变化的运动感,往往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动作的关键,瞬间,扩大了形象的时空表现力。

二、判断题。(15分)

1、 对我国传统课堂影响至深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式”。( √ )

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在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了著名的“五段教学法”,论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检查新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表现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凯洛夫的这种教学模式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了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我国北师大工作期间,曾对中学语文一篇课文《红领巾》指导教学,形成所谓的“红领巾教学法”,一时风靡全国,“红领巾教法”即广泛采纳了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对课文作者、背景、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繁琐讲解分析,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一度陷入误区,更可悲的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在前苏联就早已寿终正寝,而我国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趋之若鹜,痴心不改!

尽管后来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渐遭冷落,直至受到批判。但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教师,以致于我国目前流行的教案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基本沿袭了凯洛夫的五个环节的模式。在课的类型的确定、课的结构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这种承袭性尤为显著。需要对凯洛夫教学法进行反思和扬弃。长期以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前苏联的文学教学程序,即起始(介绍作者、背景、解词)—阅读分析—结束(概括主题、写作技巧)也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可看到它的影子。但这些以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甚至成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严重障碍。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

2、倡导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并对世界教育产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

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他的一家人是当时美国地道的平民。杜威青少年时送过报,当过杂工,垦过荒地,修过水渠, 1879年大学毕业后杜威在中学任教三年,同时开始系统研究哲学, 杜威从事的教育改革事业始于1884年, 1896年他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又称杜威学校,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根据进行教育创新。他把教师高谈阔论的课堂变为学生通过活动去获得知识的课堂,把学生静坐听讲的课堂变成儿童能随时移动位置进行活动的课堂。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教改实践,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论著。1904年后直到他1952年去世,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2.学校即社会

    “学校即社会”,但学校决不是成人社会的翻版。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复杂;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不像成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理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庞杂;学校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充满冲突。所以理想的学校是对成人社会进行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4.“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

  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 “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儿童的学习就没有依托。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

  5.道德教育论

  杜威首先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与他的“从做中学”是一致的。他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德育,认为这种方法无异于在岸上教学生学游泳,杜威还很重视教育方法的教育作用,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在方法方面他主要抓学生的感情反应,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内在要求。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美国的新教育,他被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国,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杜威的教育理论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轻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曾导致学校教育中知识质量的下降,其理论因此而受到批评。他本人成为20世纪美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教育家。

3、我国古代最早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论著是《红楼梦评论》,作者是王国维。( √ )

19世纪中国大量引进与介绍西方文学作品,中国的文学创作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比较封闭、隔绝,真正站在世界文学这一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梁启超、林纾等人在翻译、评介西方文学作品时,就常 常进行一些文学的比较研究。到王国维1904年著《红楼梦评论》,才第一次自觉地站在世界 文化的高度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通过《红楼梦》与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比较,得出了《红楼梦》是“宇宙之大著述”的结论。

二、 简答题。(40分)

1、 新课程对教师评价提出了哪些要求?(20分)

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是影响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或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中,教师评价备受人们关注。

答:新课程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新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充分体现了如下理念: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这些都有助于克服传统管理性或奖惩性教师评价的诸多弊端。

2、 你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0分)

答: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学生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感知万古长青世界的两条道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