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教师 >> 教师知识测试 >>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 >> 正文

 

“新双基”教学怎样界定?(三)

关于“新双基”教学目标界定的个人想法?
在没有深入研究基础上,不知天高地厚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幼稚想法:
一、《创新教育》2005年第5期
创新教育提出“新双基”指基础经典知识、基本发展技能。基础知识: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经典”知识——教学核心内容。基本发展技能:“能”指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核心能力;技”指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学关键。教育最高目的: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得到的反馈
新双基教学提出后,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注

1、支持者认为:

⑴新双基的提出,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教育,比起照搬国外经验的“三维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甚至有人认为:新课改最终还要在回归到“尊重学生发展的‘双基’上来”,任何脱离“双基”的改革必将失败。

⑵基本发展技能:增加“发展”二字,突出“新”“旧”双基的不同,体现了创新教育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先进理念。

⑶“新双基”对“能”(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第一次赋予了“具体细化”内容,应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界定“双基”课堂教学的具体人物,改变“双基”过于笼统容易使人误解的弊端。

(4)双基教学已经成熟于九十年代,现在更加要加大推广的步伐,让它《新课标》的指引下,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天地。

2、反对者认为

⑴“新双基”和其它一些课改风气一样,只不过换换“名词”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⑵倡导“双基”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尤其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提出“新双基”实质上就是与新课改唱对台戏。

⑶双基的研究非常深奥,一个普通教师界定不了,就是一个专业的理论研究者也界定不清楚,最好的办法是放弃。

(4)何必一定要用“双基”这个词呢?一旦用“一”、“双”、三……之类的数字框定,实质上会不会有作茧自缚的感觉呢?过去的“双基”仅仅是从认知领域的最低层面提出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提倡您列述的其他方面不在基础教育的“奠基”范畴。所以,建议视野打开一些,不必老是陷在自己划定的“双”这个圈子里跳不出来。一句话:不要数字化的游戏为好,该需要几基就搞几基,关键要全面!

3、善意建议

⑴“经典知识”指什么知识?何谓“经典”何谓不“经典”?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去确定哪些是新双基所界定的“经典知识”、有价值的知识?

⑵“新双基”的知识观是什么?“知识”主要指哪些“知识”?

⑶“基本技能”的“技”指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样是不合适的,学校方法应该属于方法类知识,学校兴趣和习惯应属于“学校能力”范畴。

⑷创新教育认为:教育最高目的: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那么“新双基”应该包含“基本人格”。

⑸“基本发展技能”应具体界定包含哪些内容?

三、我的一些“新想法”

在这些中肯意见面前,我困惑,我动摇,我学校。于是又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

1、“新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品能”。

基本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基本品能——品:就是基本品德,包括:学习品行、做事品性、做人品行,就是人格教育。能:学习能力(原技能)、情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创新能力(待细化界定)。人格培养是当前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新双基”——“基本智能和基本教养”。

基本智能——知识、智慧、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细化。比如: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

基本教养——学习素养(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格修养(世界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自强不息”,行为习惯等)——待具体细化。

3、新双基——“基本主体知识和基本发展技能”(我最钟情的观点)

⑴“基础”的界定
《基础教育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中国教育报》李建平: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课程专家通过反复讨论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第二,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第三,义务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教学的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起点,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在于它的准备性。
⑵“基本知识”为何突出“主体”?
A、创新教育倡导“活动建构”教学理论。加上“主体”重在一种强调,一种区分,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目标,符合当今重视教学“过程”的潮流和理念,符合创新教育“知识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手段”的知识观。
B、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尊重、激发和协助儿童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对教师的外部灌输,主张儿童主动的自我建构。使知识与儿童的主动意义世界统一起来。
C、钟启泉:课程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追寻的主体论的动态的课程知识观。
D、郭元祥:所谓主体论视野,就是超越一般认识论的本体视野,不是就知识论知识,不是从知识的产生过程与产生结果来论知识,而是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从主体论的角度看,知识的产生问题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人类知识生产过程,而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⑶基本主体知识的界定(都待细化和科学推证)
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三类:理论知识、方法知识和实践知识。三者的关系“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实践”是运用。
理论知识——(原:本体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需是能够体现人类高度思维水平和智慧水平的“经典”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最优化知识和最有价值知识。
方法知识——关于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的方法、步骤、智慧,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的知识,包括发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实践知识——指在理解和领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知道应当做什么和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形态,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智慧”。学生不是“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建构者”,“实践知识”特点:它产生于学习和生活实践,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是一种“行动的理论”。
实践知识提出的依据:
①受教师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启发——儿童实践经验是理解和应用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源泉。学则有法,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②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个体知识”:第一,知识具有个体性。第二,知识具有默会性。
③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依据各类学科的目的,类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理论的,实践的,创制的或生产的。
④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智力三维理论”,他将“实践智力”作为人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形式。所谓实践智力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智力或学术智力而言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斯腾伯格将内隐知识和实践智力联系起来,认为实践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内隐知识的获得,而且随着人们将智力区分为学术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相应地,知识也被区分为学术知识和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成为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
⑤石中英——课有不同的课型,有的是知识性的课,以新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有的是方法性的课,以方法的应用与训练为主;有的是实践性的课,以学生经验的反思和态度的养成为主。
⑷“基本发展技能”为何突出“发展”?
发展性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所谓“发展性”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能力,真正把教育和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需求上来,转移到更加关注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这就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基本技能”基础上增加“发展”二字,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把单一的应试能力作为衡量所有孩子的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观——能力标准的多样性、能力内涵的丰富性、能力外延的广泛性、个体能力的差异性和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诸方面。
⑸“基本发展技能”的界定(有待细化和科学论证)

“基本发展技能”的目标内容包括:
 ①学会认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实践的手段。
②学会做事。学会处理事务的实际技能,养成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等。
③学会共处。学会正确地运用竞争手段,发展自我;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为他人和自我生存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学会正确理解、认识和运用自己本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包容世界文化。
④学会做人。这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基本发展技能——建构学习技能[读、写、计算、推理技巧,观察、记忆、思维、动作、迁移、自学技能,计划、评价、反思、决策和自我管理技能等]、信息处理技能(搜集、处理、解读、分析信息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本领)、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对权威性结论的挑战或否定;不同于常人、常规的做法或观点;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国际视野、创新思维、求疑精神、探究技能、实践行动)、人格发展能力(情感交流技能(学习情感:兴趣、需要、动机、习惯等;学会沟通、正当竞争、善于合作、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自信心、意志和毅力、生活生存能力、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道德品行)、

比如:历史课程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常识,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它是后面几个目标的基础。基本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对史料的收集、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思维、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培养发展的基础。基本能力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种种适应社会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目标是指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些新时代公民所必具备的基本观念:如理想道德观念,爱国主义观念、国际意识、环保观念、竞争意识与社会责任使命意识等等。发展学生基础性学力,又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教师知识测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新双基”教学怎样界定?(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