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鱼,尤爱吃妻做的清蒸鱼,因其三“味”之美而愈吃愈爱。一为原味,二为鲜味,三为美味。物理课欲开学生的“胃口”,也应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也应有三“味”。
一是本味
物理课,首先应有强烈的物理本味。众所周知,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出物理概念,来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课的本味是实验和理论。 为了使物理课富有本味应主要做好下面两点: 1、让学生动手动脑做实验。这是使物理课本味丰厚的基本保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明课改方向:“物理课程始终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实验的结论。应大幅度增加中学生物理课程的实验内容,提升对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应改变为以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从而构建探究型学习过程。”新课改以来,广大物理教师更加突出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面积提高。同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寻找规律、培养分析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如果说实验是物理本味的表象,理论便是物理本味的实质。所谓以“物”喻出“理”的本质,现象是物理的趣味所在,理论才是物理的精华,才是实验现象的升华。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缘何如此,并概括出实验所揭示的事物本质规律。现在很多老师很重视物理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但最能显示物理本味的理论规律却往往被安排在可以忽略的位置——即存在的问题是,重视应用却忽略了理论思考。纵观整个科学的发展历程,很多是先有了理论猜想或理论推导,然后才根据理论进行验证或应用的。例如冥王星的发现,就是在理论上先推测到了它的存在,然后天文学家才发现的;又如,众所周知的原子弹是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熟之后,才被应用研制出的;包括其他的很多理论,也许当初发现它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将来有什么作用,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时不也有人问他这能有什么作用吗,法拉第的回答是精彩的:“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你又如何知道他将来会成长为什么呢?”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应用中要创新,更应鼓励学生要在理论上能有所创新,理论的创新才是最大的创新。
二是鲜味 所谓“鲜味”,是指在教学中,要使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有一种新鲜感,好奇心,吃鱼人们爱吃鲜鱼,吃菜人们爱吃鲜菜,学习,同样如此。否则,味同嚼蜡,实难下咽,更莫说细细咀嚼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自主的去研究、探讨。这样,学习者学有所成,而教育者也会事半功倍。物理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诱发情景,关键也在于课堂设计。
1、开篇导入要新鲜。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采用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学生对现象惊奇不已。在讲“简单机械——杠杆”时,讲新课前,可以请同学帮忙完成一项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实验,费了很大力气却扳不开。那么谁能利用一把大螺丝刀能否将这两块木板扳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易的将木板撬开了。为什么能轻易的将木板撬开呢?这是一种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特点?引导大家思考,进行新课。
2、理论讲解要生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充满者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在课堂上选用一些故事,并做一些模拟实验,不仅能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景,还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许多科学家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和艰苦学习的坚毅品质。例如,在讲杠杆时,可以给大家讲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地球翘起”的豪言壮语;在讲重力时,可以给大家讲牛顿忙于研究冷落了客人、自己也忘记吃饭的故事;在讲电流时,可以给大家讲安培专心思考,将马车当成黑板跑着演算的故事;以及爱迪生研究电灯实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的艰苦,伽利略反抗权威做比萨斜塔实验的传奇故事……
传统教育中是老师是倒“水”的口,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是学习主体,我们不止要让学生多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去发现,去创造! 三是趣味 物理课要有趣味,这是人们的共识,因为有趣味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那么,如何让物理课富有趣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去努力:
首先,物理本身就是充满趣味的。一本物理课本,就是一本充满趣味的故事书。力、热、光、电,人类对它们的认识本身就充满了荆棘与曲折。正确、错误,错误、正确,真理与谬误,权威与真知,一直都在永不停息的辩驳、斗争,为了追求真理,多少先哲宁可被关禁闭,宁可上绞刑架,阿基米德如此,伽利略如此,布鲁诺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切忌将物理课拖入到“公式加定理就等于一切”的枯燥中去,那样首先就会将学生的兴趣抹煞的。只要在讲解中,教师善于搜集材料,并且乐于实验研究,学生很快就会对物理充满兴趣。课内有很多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将知识变为果实的成功的喜悦。再者,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本身不也是一种快乐么?例如:在讲解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时,迅速压下活塞,玻璃筒内的硝化棉燃烧起来;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吸引碎纸屑;用干燥的手去捋拢塑料捆扎绳,却越捋越散;发电机的原理,防盗报警电路的解读,电话的工作原理……这一切,学生本身就对它们充满着好奇。
其次,课外研究、异想天开,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舞台。电视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科教频道的节目也让物理学习变得趣味昂然。就用我们常见的东西,照样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用可乐瓶我们可以做成水火箭;用漏斗向下用力吹乒乓球,乒乓球却掉不下来;在竖直的水柱顶端放一个乒乓球,奇怪,乒乓球被“粘”住了;虹吸现象,帕斯卡筒实验,用注射器和勾码粗测大气压……如果学生对物理还不感兴趣那才叫怪咧!
再者,巧设悬念,激发趣味。巧设悬念,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中学生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教师平时精心收集的新奇物理资料适时地应用到课堂里,会酿造出诱人的学习趣味。讲述“失重现象”时,介绍“神舟五号”飞船中的一个场景:宇航员杨利伟手中拿着一只笔,当他松手后,笔“悬”在空中;在讲述“汽化吸热”时,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浸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为什么呢? 又如讲述“电和磁“时,给大家讲解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为什么磁悬浮列车跑的那么快呢?它是怎么悬浮起来的呢?介绍这些,不仅能使课堂内趣味充盈,还能引起学生有益的发散思维,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火花。这样的悬念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出浓浓的学习趣味。
有此三味,物理岂非一道可口的“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