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隔代教养家庭
包蕾萍、乐善耀
走进“三代同堂”之家
这是上海的普通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在退休之前都有自己为之努力的工作岗位和理想的职业,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交公司的调度员,有的是普通工人……自从升级为祖辈,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套牢”了。当然“套牢”的形式各不相同,从时间的配置与结构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
隔代教养的5种模式
1.早送晚接模式
谢奶奶小孙子的学校离家有好几站路,谢奶奶的任务是每天早上送孙子进校,每天下午3时半之前,必须准时等候在学校门口,等待学校放学。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韩外公和他的老伴有两个女儿,两个小外孙只相差六个月。如今,两个小外孙都已上学,但一个住在上海的东北角,一个住在上海的西南角,为了接送“第三代”,两位老人只能“分居”两地,为了儿孙在各自的“岗位”上“早送晚接”。
2.日进夜出模式
金奶奶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相隔50米路程,为了支持儿子在事业上打拼,金奶奶开始做起了儿子家的“钟点工”:每天早上7点去儿子家接班,烧早饭、带孩子、打扫房间……晚上7点,全家吃好晚饭,才完成一天的工作,将孙子“交接”给儿媳,带着疲惫下班回家,几乎每天都是“七出七进”。
3.明确分工模式
郭爷爷是大学教授,是全家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他的孙子已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全家两代人为了第三代有明确分工:奶奶分管孙子的饮食营养;孩子的妈分管孩子一年四季的服饰添置;孩子的爸则负责带领儿子外出活动,星期日让儿子去业余学校弹钢琴、学英语;郭爷爷每天负责放学后的“陪读”,检查孙子的作业,保证他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4.完全取代模式
万爷爷的儿媳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自从满月之日起就“一分为二”,老大由爷爷奶奶带,住在浦东;老二由外公外婆带,住在宝山,每月节假日才“团圆”一次。从此以后,万爷爷开始替代他的儿子,充当宝宝的爸爸,他的老伴,成了宝宝的妈妈。万爷爷的亲家同样也进入孩子爸妈的角色,他们说:“自己好比又多生了一个女儿。”
5.轮流上岗模式
翁外婆和她的亲家都已退休,大家都愿意为第三代发挥余热,他们的子女为了“端平一碗水”,轮流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两亲家隔周去子女家上岗,从家务料理到孩子的教与养全部包办,孩子面对的是来自两个家庭的文化,一个是严格要求,一个是放任自流。不同的期望目标,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小脑袋中碰撞、冲突……
隔代载养的8大类型
这些家庭是一个缩影,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当走进他们每个家庭的“孙辈教育”,却可谓天壤之别。
1.冲突碰撞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教育观念上冲突,培养目标上不同,教育要求上有差异,管教方法上不统一,教育效果上自然大打折扣,甚至相互抵消。
杨奶奶和儿媳为了小孙子经常会“干仗”。在孩子的习惯问题上,孩子爸妈认为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底线不能突破。比如吃饭之前必须洗手,不能偏食,鱼和肉要吃,蔬菜也要吃,晚上9点前必须睡觉。杨奶奶则认为孩子还小,大起来自然会好。她常说:“我的5个孩子都这样养的,不是都挺有出息?”一次,为了要求孩子吃青菜,儿媳说:“不吃青菜,什么也别吃,饿一顿尝尝饥饿的味道!”杨奶奶马上“保驾护航”,“算了,算了,饿出了胃病咋办?”
2.自有一套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祖辈之间,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也许不发生正面的冲突和碰撞,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隐性的冲突,带给孩子是迷茫和无所适从。
小玲今年7岁,活泼可爱,她的爷爷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区,但她不喜欢到爷爷奶奶家去,因为爷爷奶奶要对她管头管脚,事事都严格要求。一次她把一张废纸从窗外扔到小区的绿地,爷爷非要她下楼捡起来,扔到废物箱。她喜欢外婆,尽管外婆住得很远,但每星期日,她都会嚷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她,每次去总会给她买很多零食,还给她零用钱。
3.错位越位型
主要表现:孩子对祖辈的依恋超越对其父母的依恋。由于祖孙之间过度依恋,成为亲子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祖辈时时处处干预父辈对其子女的教育,以教育者自居,甚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受到削弱,从而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依恋障碍。
王爷爷认为自己的儿子对孙子管教太死,比如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按照王爷爷的观点,看电视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于是,王爷爷成了小孙子的“坚强后盾”,他对小孙子说:“爸爸不让你看电视,爷爷给你看;爸爸如果要打你,爷爷就打他!”
4.互学沟通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在沟通互动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逐步走向统一。在孩子面前,不管是父辈还是祖辈,都是孩子的指导者、引领者,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榜样。两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跨越代沟、共同成长的过程。
马外婆每次在外面上完老年培训班回家,都会把新学的内容与女儿、女婿共同分享,什么“加德纳多元智能的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及九个敏感期”、“自我调节心态的三支温度计”……在马外婆带领下,全家重视学习,以科学理性精神去控制对子女的情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5.优势互补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在教育下一代上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其中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上互补,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互补,在教育的效果上更趋优化。
李爷爷退休之前,是中学数学教师,他的老伴是幼儿园教师。他们俩为了第三代和谐均衡发展,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李爷爷偏重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他的老伴则每天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拍皮球、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让孩子的“视、听、动”均衡发展,健康成长。
6.一元化领导型
主要表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允许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母。祖辈家长在教养孙辈过程中只是代理监护人,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决策权是孩子的父母,要听从孩子父母的决定。就是说,孩子的父母是核心家庭这所家庭学校的法人代表。
“孩子发热38.5度以内,不吃退热片;为防止到医院交叉感染,用退热药后尽量不去医院;血象化验后尽可能不用抗菌素输液。”这是孩子父母对孩子健康问题的一个原则,不管是谁都要严格遵守。唐外婆每次看到孙子发烧,真心疼啊,多么希望早点“药到病除”。然而,唐外婆对媳妇的原则绝对服从,做到“说一不二”。5年来,她已习惯宁可每隔10分钟给孙子量一次体温,不超过警戒线绝对不“轻举妄动”。
隔代教养的现状
上海社科院一份儿童家庭的研究表明,城市隔代教养比率不断攀升,和近年来城市家庭“独生父母”现象有关。“独生父母”是指年轻的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有可能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也有可能父母一方是独生子女。和普通家庭相比,这类大家庭中的孙辈数量少,物以稀为贵,双方老人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希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该研究显示,城市家庭中近一半的“独生父母”家庭依靠祖辈来照料儿童,比非独生父母要高出近20%,差异非常显著。而近两年类似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
隔代教养现象之所以越来越普遍,和这种教养模式本身的优点有关。就国内的情况来看,隔代教养的最大优势在于代际之间的时间互补:退休后赋闲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渴望儿孙绕膝,以享天伦之乐;而年轻的父母们在社会变迁和竞争压力下,希望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和自我实现中去;刚刚起步的家政、保姆市场又无法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于是乎,将孩子交给长辈全部教养或部分教养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但隔代教养现象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选择隔代教养的家庭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继续把它们分为很多不同的亚类型。
如隔代教养家庭是由父系还是由母系的祖父母来帮助照顾?调查表明,中外有所不同,美国的隔代教养家庭大都是女方的父母,即由外祖父母来帮助,而中国则是由祖父母来帮助照料的居多。但最近的调查发现,国内城市家庭中,由女方父母来照料下一代的数量超过了男方父母。而在广大的农村,祖父母仍旧是祖辈教养的绝对主力。
另外,根据祖辈的心态,隔代教养可以分为自愿与非自愿两大类。所谓自愿,即祖父母自己选择决定要教养第三代;非自愿,即祖父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负责教养第三代。如父母死亡、离婚、未婚怀孕、经济原因(外出打工)、疾病、服刑,等等。
显然,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城市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典型结构(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一位孩子)的大家庭中,越来越多的老人自愿选择教养第三代。而农村家庭,隔代教养多存在于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远离家庭,而老人无论愿不愿意,都得照顾孩子。
再如,即便同属隔代教养家庭,祖辈和父辈对教养的参与程度也存在差异,按参与程度分,隔代教养可分为六大类:
①日夜均由祖辈照顾,父母很少回家。
②主要由祖辈照顾,父母不定期回家照顾。
③祖辈和其他亲属或照料人(如保姆)共同照顾。
④白天由祖父母照顾,晚上由父母照顾。
⑤平常由祖父母照顾,周末由父母照顾。
⑥父母为主照顾,祖辈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第一、二、三类是比较狭义的隔代教养,第三代的教养责任完全由祖辈担负。这三类家庭大部分是离婚或留守家庭,也有一些年轻父母,由于缺乏父母的介入,这类家庭的教养方式最容易产生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是后三种隔代教养形式,有专家称之为“混合教养”。前文所提及的“三代同堂之家”就属于这种情况。混合教养由于父母和祖辈的共同参与,可塑性极强。如果能够在严父慈母的基础上,辅以祖辈的经验和耐心,完全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家庭环境。
如何成为优秀的隔代数养家庭
“隔代教养”和“父母缺席”带来的一些“隐患”,已经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第三代完全由老人来带,会产生什么后果?对孩子、父母或者老人本身是否真的有益?国内一些媒体调查表明,大部分父母都认为祖辈教养弊大于利,他们提到祖父母的管教态度与技巧不理想,容易导致管教不当。下面这份自查表中的不恰当教养行为,家长和祖辈可以对照检查一下,看看自己家庭中是否存在。
请根据您家的情况用“是”“否”来回答下面的题目:
1.家中祖辈经常给孙辈钱或各种各样的礼物。
2.家中祖辈从来不对孙辈的行为提出要求。
3.当父母批评孙辈时,祖辈经常忍不住干涉,站在孙辈一边说话。
4.祖辈要求儿子或女儿按自己的方式照顾孙辈。
5.老人过分注意长辈的权威。
6.老人过分依从孙辈,从不给他们提出任何行为要求或规矩。
7.祖辈或父母缺乏对儿童的耐心,和孩子没有感情。
8.子女不顾老人的实际情况,过分要求老人照顾孙辈。
9.孙辈或子女与祖辈住得太远,无法经常联系。
如果你的回答中“是”有两个以上,说明你需要注意了,家里的隔代教养存在一定问题;有四个以上,说明你的家庭需要进行一定的隔代教养指导;有七个以上,则说明隔代教养对你的家庭来说不太适合,对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不良影响,这种情形下,每个成员都需要重新调适并接受指导。
完全由(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如老人体力差,好静不好动,容易导致儿童过分依赖;(外)祖父母无法指导孩子学业,容易令孩子产生学习适应困难;成长中的孩子和老人的代沟会越来越深,等等。所以,父母亲要尽可能避免完全撒手不管的局面。把老人作为家庭教育同盟军中的一员没问题,完全把他们当做主力,放弃自己的亲职,这种行为出于再正当的理由(如工作忙、外出打工挣钱),都可能给家庭带来无穷的悔恨。
换句话说,隔代教养并不像日常人们以为的那样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它有自己的优势,只要全家共同做出努力,完全可能依仗祖辈,最优化地实现家庭的育儿功能。因此,要成为优秀的隔代教养家庭,不仅仅需要祖辈的努力,还需要全家所有人的努力。下面我们将列出一张主要注意事项的清单,家庭成员可以参照比较,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还有什么方面值得改进。
1.父母方面
①不完全把孩子交给祖辈,自己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一周至少不低于24小时。
②经常肯定祖辈为孙辈付出的精力和时间,积极培养孙辈对祖辈的感情,鼓励他们和(外)祖父母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③家庭代际沟通方式健康,包括婆媳间沟通,以及亲子之间的沟通都是畅通的,父母和祖辈之间能够就下一代教育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
④为了积极配合隔代教养,审视自己的婚姻,看看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
2.祖辈方面
①有规律地让孩子父母参与照顾孩子,能够有意识地让父母和孩子保持一种长期亲密的关系。
②关注孙辈的身、心、智全方面成长,而不是只关注身高、体重等生理方面的成长。
③肯定父母为带孩子付出的努力。
④能给孩子的行为确定一定的规矩,在孙辈违背时,会给予批评。
⑤和孩子父母一起讨论和探究养育的方式和观念,并愿意改变自己。
⑥自己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时愿意帮助子女完成养育孩子的任务,在子女遇到困难时,愿意提供帮助。
要成为优秀的隔代教养者,既需要父母、祖辈自己的学习和调整,也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城市家庭中流行的“一碗汤的距离”,即两家人住的距离足够近,可以把一碗热汤送到还不至于凉掉。这实际上强调的是祖辈家庭和父母家庭之间亲而不密的关系,大家都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营造一种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家庭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