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沟通怎么办——家庭没有沟通习惯
有的孩子在家里和熟人面前表现很自然,只是遇到陌生人才不能很好地交流。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外人面前还好,但是当面对父母的时候却不愿意多说一句话,父母很难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发现这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很严厉,或者很沉默,总之他们的家庭里经常会是一种比较严肃沉闷的气氛,家长和孩子之间无法很好沟通。
孩子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内容直接关系着孩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说,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强经常抱怨妈妈一天必然会和自己说6句话:早晨第一句说“快点儿快点儿,要不上学就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点儿,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你千万要努力”,第五句是“中午饭一定要多吃点,你正在长身体”,第六句是“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有时放学后妈妈也会问问小强学校里的事情,但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唠叨半天。这样日复一日重复几乎同样的话,小强自然而然地会感到厌烦。他和妈妈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小强回到家就一头钻进自己的小房间不出来了。
和小强妈妈的唠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强的爸爸,他的话出奇少。只有在小强做错事的时候才会听到他几声严厉的训斥。一开始爸爸批评小强的时候,小强还会和爸爸顶几句,爸爸总是不容他辩解就打断他:“我花钱养着你,不是为了让你跟我顶嘴的,你给我闭嘴!”有的时候还会招来爸爸的一顿拳脚。几次下来,小强学“乖”了,不再和爸爸顶嘴,只当是没听见,爸爸嚷够了,也就过去了。
小强的家里看起来一直是比较风平浪静的,谁知道有一天爸爸突然接到班主任来的电话,说小强已经有两天没有上学了。爸爸和妈妈明明看到小强每天早晨背着书包出的门,怎么会……后来爸爸妈妈才知道。小强的一个好朋友经常受到一群孩子欺负,小强帮着他和那些孩子狠狠地打了一架,总算帮着朋友出了口气。好朋友为了谢谢他,这两天请他去网吧玩了一个够。小强的父母觉得很后怕,儿子出了这么多事,自己竟一无所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们根本不敢接着往下想了。
是啊,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后果是十分可怕的。是什么原因使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向最亲近的父母求助,而是自作主张、贸然行事呢?难道家长还比不上他们的同学和朋友亲近吗?
方法1:制造全家人参与的话题
家长要经常制造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参与的话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的“一言堂”造成的,什么事情都由家长说了算,孩子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发表自己看法的努力。所以制造孩子也能参与的话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民主家庭氛围的创设非常重要。例如:新买的家具摆在哪里最好,周末全家去哪里玩,家庭的节日菜谱,对一部电视剧的看法,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带来的启示……在这些话题的谈论中,家人除了会取得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外,还会令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从而强化其家庭角色意识,父母价值观的引导也能自然渗透给孩子。
方法2:家长丰富自己的语言,扩大知识面
案例中小强妈妈的唠叨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很多时候由于家长的语言及知识面的贫乏,导致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认为你不懂他说的话,自然转向和“懂”他们说话的同伴去交流了。现在的孩子与他们家长年幼时候的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小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知识面比较宽,有很多东西是家长小时候闻所未闻的。家长如果故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往往成了厌烦的符号。
比如,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很多家长本身对电脑一窍不通,提起电脑就会“谈虎色变”,认为这是让孩子堕落的罪魁祸首,于是极力阻止孩子接触电脑。但是处在信息时代,家长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孩子自然会有别的渠道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家长这方面知识匮乏导致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利用网络丰富的知识资源,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更何况孩子说什么你都不懂,这样孩子怎么还会有兴趣和家长沟通呢?
方法3:家长要注意沟通技巧
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家长要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命令和教训口吻。“问”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作为家长应当尊重孩子,要知道与他们交流而不是为了训导。家长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顺利地与孩子交流。
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说话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可操作性,孩子基本把握不住。积极的方式是每次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通过和孩子平等的深层次的沟通,以渐进的方式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