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语文 >> 语文课文教案 >> 正文

 

《满井游记》教案

查询语文课文教案的详细结果
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3、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读袁宏道《满井游记》(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邮箱: cql6011@china.com.c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课文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满井游记》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五人墓碑记
    《一张车票》教案
    《根据文体创设亮点》教案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装在套子里的人
    墨池记
    《听花开的声音》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
    课题:歌词三首
    《一张车票》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二十四课秋水(节选)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要…
    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热爱生命(二)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三)杰克•伦敦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一)杰克•伦敦
    《小溪流的歌》说课材料
    《乡愁》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窗》教案设计
    在“续写”中培养创新能力——《项链…
    《歌词三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要…
    《师说》学案
    《山市》教学实录
    一堂这样的语文活动课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山市》教学设计
    多一些宽容
    第三课荷花淀
    短评与读后感(语文观摩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提要…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永远的"合欢树",炽热而宁静的心空…
    紫藤萝瀑布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提要…
    语文版八册(上)第六、七单元复习提…
    《治水必躬亲》教学简案
    《蓝蓝的威尼斯》
    《人琴俱亡》教案
    《天上的街市》案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
    荷花淀
    《窗》教学实录
    《长亭送别》教案
    偶然与必然——《项链》教学片段实录
    《越巫》导学学案
    《小石潭记》学案
    陈涉世家第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D级)
    竹溪记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咬文嚼字——《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
    深入比较,把握规律——《荷花淀》教…
    北师大版教材初一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
    《拿来主义》创新教案
    《日本平家蟹》教学设计示例
    《墨梅图题诗》教案设计
    《苍松怪石图题诗》教案设计
    《竹颂》教案设计
    《梅香正浓》教案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反弹琵琶”作文学教案
    项链
    《我的老师》教案
    《黄河颂》教案
    排除法巧理思路——《拿来主义》教学…
    《〈宽容〉序言》
    《钱塘湖春行》简案
    《江村小景》教案
    《一厘米》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拿来主义》创新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活动课课堂实录
    毛泽东词二首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
    赤壁赋
    赤壁赋
    《窗》教学设计
    守财奴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下)
    《凡尔赛宫》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
    祝福
    《雁门太守行》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要…
    《称赞》课堂实录
    敬畏自然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石榴(苏教版八年级下)
    多一些宽容(苏教版八年级下)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苏教版八年级下)
    竹溪记(苏教版八年级下)
    《最先与最后》教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八年级下)
    我的空中楼阁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苏教版八年级下…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见仪式上的答词…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苏教版八年级下…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苏教版八年级下教…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斑羚飞渡》教案
    《蓝蓝的威尼斯》教案
    古典诗词欣赏课《竹里馆》
    《错过》教案设计(八年级下)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赵普》教学设计
    琵琶行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山市
    《药》简案
    《风筝》教学设计
    第一课:世间最美的坟墓
    《项链》
    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向生命中一切的青春举杯(苏教版八年级…
    《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生物入侵者
    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与技巧
    八年级语文(下)
    《项链》简案

    《琵琶行》教案
    项链
    《变色龙》教案
    项链(莫泊桑)
    《雨巷》阅读欣赏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外语
    与朱元思书教案
    《石壕吏》《杜少府之任蜀州》、《春…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指导——“时尚”话…
    黎明的通知
    有的人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两篇
    逾越雷池 方见晴空——《挖荠菜》综合…
    《行道树》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月亮上的足迹
    《梵高传》创新教学设计
    经典与时尚(习作练习)
    孔雀东南飞(并序)(3课时)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
    形神兼备做仿句
    怡红院端阳嬉闹
    陋室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教案
    蜘蛛
    《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简案
    《口技》说课案
    项链
    《窗》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
    岳阳楼记
    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教案
    >教案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蜡烛》
    生物入侵者教案
    《芦花荡》
    老王
    三十年的重量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花未眠》教案
    苏教七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皇帝的新装
    《死海不死》教学简案
    “以”字巧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
    “以”字巧析
    悼念玛丽·居里(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案)
    我的母亲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