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3)农民伯伯修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 千米,第二天修了 千米,还剩 千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三、目标检测: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 = + + + = +( + )
( + )+( + )=( +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 + + + +
+ + + + + 1— —
3、用一台拖拉机耕地,第一天耕了这块地的 ,第二天耕了这块地的 ,第三天耕了这块地的 ,第四天耕了这块地的 ,四天共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口算。(12分)
二、填空。(12分)
(1)2个 是( ), 里面有( )个 。
(2)比 米短 米是( )米, 米比( )米长 米。
(3)分数单位是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4)
(5)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 ,它与 的差是( ).
(6)有三个分母是21的最简真分数,它们的和是 ,这三个真分数可能是( )、(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2、8米的 ( )1米的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四、计算下面各题。(18分)
五、解方程。(8分)
六、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分)
七、解决问题。(第1、3、4、6题每题6分、第2、5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 米,第二次用去 米。
(1)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多少米?
2、寒假中五(1)班同学读书情况如下表。
读书本数
|
读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一本
|
|
两本
|
|
三本
|
|
四本
|
|
( 1 )读( )本书的人数最多,读( )本书的人数最少。
( 2 )读一本书和两本书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3 )读两本以上(含两本)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4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读书活动吗?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剩下的比已经看的多几分之几?
4、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第三天要把剩下的全修完。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5、某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
一、二年级有300人,三、四年级有320人,五年级有200人,六年级有180人。
(1)算出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填在表内。
年级
|
一、二
|
三、四
|
五
|
六
|
占全校学生总人数
的几分之几
|
|
|
|
|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6、小李身高 米,小张比小李高 米,小王又比小张高 米,小王和小张的身高各是多少米?
第六单元:统计
单元概述:
一、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二、单元学习内容及前后知识联系: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和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1、众 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4.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众数含义,会求一组数据众数。
学习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认真看书122页例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同意小林、小平、小明他们三人谁的意见?说明理由。
(2)什么叫众数?
(3)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注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2、试一试:
(1)公园里有一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13,13,14,15,15,15,15,16,17,1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