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第六单元阅读】
|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孟子〉简介》和“导学新概念”。 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1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二、教法展示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术。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①②⑥⑦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 ①民本主义思想; ②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⑦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 《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虽然没有标题,但它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详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 对比句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弈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 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论”文,以牵线引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将一位作者的几篇文章编成一个单元,这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史上是少见的。然而少见不须多怪,因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选谁的作品都是例子而已。况且,《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选它理所当然。揣摩编者的意图之后,我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推测:教学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及作品。准此,我们可安排6课时,理解课文的思〖JP3〗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JP〗 二、教法展示 (一)安排3课时教学《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角色模拟,通过朗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错的同学朗读齐宣王的“问话”,教师则朗读孟子的“回话”。朗读过程中,要随时纠正误读、破读。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跟着默读,逐渐进入角色。 2.分男女两组分别朗读“问话”与“回话”,要求不出现误读、破读,并思考孟子和齐宣王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构层次作怎样的安排。 3.明确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开头至“王请度之”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为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为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二课时:字斟句酌,通过串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1.逐段朗读,适当点拨,师生共同串译课文第一、第二两部分。在串译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莫之能御”的“御”释为“阻挡”也行(课本注为“抵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中的“若”,拟译作“您”(课本注为“如此”)。 2.学生书面对译课文第三部分,即抄写一句原文翻译一句。这样做也为后面的背诵作准备,因为抄一遍胜过读几遍。 3.完成练习二和练习三,视时间而定课内或课外。 第三课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通过思考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1.布置学生浏览课文,理出作者的论辩思路,注意话题的切换。 “论辩思路”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鉴赏说明”。 “话题切换”可作如下分析: ①开头齐宣王问“霸道”,孟子却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偷偷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②谈王道不正面切入,而是用“以牛易羊”的事例写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白,孟子的分说,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③论仁政又不直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如“挟太山以超北海”)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④一句“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将话题引向深入。列举霸道的种种害处后,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进而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布置学生“扫描”课文,找出属于取譬设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 例句展示: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 ④为长者折枝…… ⑤……犹缘木而求鱼也。 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共同特点:这些句子所描述的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增强形象性,更具说服力。 3.布置学生通读课文,完成练习一(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宣扬的仁政主张。 (二)安排1课时教学《庄暴见孟子》。 1.自学提示: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齐王“好乐”的两次谈话。一次是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提出论题,引出下文。一次是孟子与齐王的谈话,经过层层铺垫,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2.分组自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对照注解,自读课文,自译课文,有疑问处作好记录。 3.献疑解难: 由学生依座位顺序就字词句分别提问,教师逐一给以解答。如果提问不难,尽量鼓励其他学生回答;如果提问不全,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以引导。课本上有注释的,可以提请学生注意;课本上没有作注的,则需板书出来。如:表猜测之意的“其”,表敬副词“请”,译作“假如”的“今”等。 4.完成练习一,加深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5.完成练习二,体会对比艺术。 6.完成练习三,说说“乐(yuè)”与“乐(lè)”的联系。 (三)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王》。 1.在教学本文之前,即教学《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的同时,物色1至2名文言基础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胆量又较大的同学,在教师细心指导下,为《孟子见梁襄王》“备课”。“备课”时作如下要求: ①熟读课文,把握不准读音的必须查阅工具书; ②书面对译课文,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等知识; ③归纳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抓住孟子散文思想的一脉相承特点; ④分析孟子譬喻说理的思路。 2.教师检查学生编写的“教案”,并听小老师“试讲”。教师再根据小老师试教情况,对“教案”作进一步修改,对“教态”做现身说法,直到基本满意为止。 3.课堂上由小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老师课前提要求,课后作补正。一堂课下来,只要能正确朗读课文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第六单元阅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第六单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