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
|
|
|
|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 变 ,由 到 ,由 到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 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 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天人相关论 3、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熟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是在 A、农业社会后 B、工业社会后 C、新技术革命后 D、21世纪后 二、综合题 4、读下列“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基础练习] 1. B2. A3、D4、C5、A6、B 7、(1)
| 人地关系理论
| 出现时间
| 主要观点
| 地理环 境决定论
| 农业社会
|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 人地 协调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 可持续 发展论
| 20世纪80年代
| 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
(2)弱 强 小 大 局部 全球 人地关系
[能力测试]
1. D提示:采猎文明时期,人对地的影响较小。
2、B提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3、B提示:工业社会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熟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4、(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熟悉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熟悉,人口数量。
(5)① 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 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 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