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1)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南昆铁路的起终点城市是南宁、昆明。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参考课本P81图5.4)
区位条件:(经济)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社会)经过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自然与技术)沿途地势起伏大,地质复杂,必须依靠科技。
2、(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