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1500吨的郑和宝船将要在南京重造,这使得602年前率领船队远航西洋的郑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在云南和江苏两地的收藏界,都有藏家“晒”出了他们收藏的明代“郑和像”。两尊“郑和像”,一为铜像,一为木雕,当地的文物鉴定专家都认为,塑像为明代制作,反映了郑和的相貌。这两个发现,在国内郑和研究界和文物界掀起了波澜……
渔民后代
“晒”出“郑和铜像”
郑自海告诉记者,最近,云南的收藏爱好者就发现了一尊“郑和铜像”。不久前,云南当地举办了一场全国收藏品交流大会,一位惠先生也来“晒宝”,他带来了一尊家里世代供奉的铜像。这尊铜像高34厘米,高30厘米,总重约2.5公斤。侧立左顾,双手拱起呈作揖状。面部端庄,无须,头戴乌纱帽,体态略显丰润。在场的专家经过鉴定,一致认为,这尊铜像正是明代人以郑和为原型制作的。
郑自海告诉记者:专家的理由是充分的,首先,他们根据铜像的制造工艺等特点判断,这座铜像是明代文物无疑。其次,他们认为,铜像身材略微有点胖,脸上没有胡须,一副宦官模样,正符合郑和的宦官身份。铜像还穿着明代官服,据观察,是明代正四品官员的朝服,这正符合郑和的官职身份。另外,这尊铜像的衣裙被风吹拂着,让人联想到他仿佛是伫立在船头,这不正和郑和率船队远航,站立船头指挥舰队的形象相符吗?
云南的文物专家们还考虑到,郑和是云南人,是历史上从云南走出的最有名的一个宦官,云南人为它造像,对它膜拜,因此,他们认为,这尊铜像就是郑和!
持宝人惠先生自己介绍,他的祖上曾是昆明的渔民。铜像是祖辈传下来的,是郑和像,用以保护打鱼平安。郑自海听说这个消息后,兴奋无比,他通过云南晨光出版社的朋友,搞到了一张铜像的照片,提供给南京的郑和研究界做进一步研究。
江苏藏家
巧得“郑和木雕”
有趣的是,南京著名收藏家王德安最近也鉴定了一尊郑和塑像。王德安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朋友、作家智仁勇家就收藏着一尊郑和像,不同的是,这尊郑和像是黄杨木雕,而非铜像。
王德安说,智仁勇先生的儿子不久前到云南出差,路过云南江川县,途中饥渴难当,于是下车向路边的一户农家讨水喝。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农家一间堆放杂物的房子里发现了一尊木雕,木雕积满了灰尘,却露出几分古拙之气,吸引着他。智先生的儿子问农户:“这木雕是谁?”农妇说:“这是马公公!”
马公公?熟悉明代历史的人听到“马公公”,一下子就能联想到郑和。郑和本姓马,公公是点明他的宦官身份。在郑和的故乡云南,历代百姓都尊称他为“马公公”!智先生的儿子十分激动,想都没想,花了800块钱就把这尊木雕买了下来!
这尊郑和木雕被带回南京后,智仁勇请了多位收藏行家来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这雕像就是郑和。参与鉴定的行家里,就有王德安。王德安回忆说:“我第一眼见到这尊木雕,‘郑和’二字就脱口而出!”这尊木雕就是郑和,是王德安的第一印象。
王德安给记者提供了智仁勇收藏的郑和像的图片,这尊木雕,表现的是一个明代宦官的形象,他体态丰腴,手中捧着一只如意。王德安说,郑和七次成功下西洋,使得百姓将他奉若神明。长久以来,云南不少地方的百姓将郑和供奉为巡海神,制作神像祭拜,木雕手中的如意就是为了给朝拜者赐福的。王德安认为,这座木雕就是明代云南人以尊敬的心情制作的郑和塑像,反映了郑和的真实相貌。
意义特殊
此前只发现过一尊
两尊“郑和像”究竟孰是孰非,抑或两尊都是郑和的模样,不管如何,这两个古代文物的出现,对于郑和研究界还是具有特殊的意义。郑自海说,此前,国内只发现过一尊郑和的塑像。
1992年6月,福建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村民郑康俤在挖房基时,发现了2尊泥塑像。同年8月,当地的文物工作者根据这两尊泥塑的发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觉,从而挖掘出土一座掩埋地下100多年的庙宇,当地人将这座庙宇称为显应宫。
考古工作者经过研究后指出,显应宫可能就是郑和在长乐修建过的第三座妈祖庙。庙中前殿西侧面神台上有一组神像,其中一尊,被当地人称之为“巡海大神(臣)”。塑像为男性座像,高130厘米,方脸大耳垂,目光深邃和蔼,头戴帽,黑色,镶嵌金边,身穿圆领长袍,腰佩玉带,脚穿船形鞋,右手扶于腰带,左手自然放在左膝上,衣饰中以贴金和红色为主,间有绿色装饰。
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的几位历史、文物专家专程来长乐考察,从塑像形成时间、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饰特征,以及当地历史、庙内供奉诸神的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后一致认为,这尊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它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的服饰,确实就是统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这次发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被神化了的郑和彩绘塑像。
那么,此次云南和江苏发现的两尊“郑和像”,究竟是不是郑和,目前虽然经过专家鉴定,尚不能下最后结论,本报记者也将对此事继续予以关注。
延伸阅读
郑和其实相貌堂堂
郑和长得什么模样,明代初年自然没有照相技术来记录,在没有确定真正的“郑和像”究竟是哪一座的前提下,人们只能从史料的描述中,遥想郑和的模样。
郑自海说,郑和虽因明太祖平滇战争惨遭阉割,成为太监,但其实他聪明精干,相貌俊秀,堪称一个帅哥。不信,可以看看这些史书中的记载:
傅维鳞《明书》记载:“郑和丰躯伟貌,博辨机敏”。小说《西洋记》中载:郑和“头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穿一领簇新蟒龙袍,腰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穿一双文武皂朝靴”。
最有意思的是明代著名相士袁忠彻,他在其所著《古今识鉴》中描绘郑和是“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据说,明成祖朱棣最相信袁忠彻的相面之术。当他为派遣谁出使西洋向袁征求意见时,袁忠彻说:“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朱棣听闻此言,遂决定郑和出任下西洋统帅。
果然,郑和在下西洋中不负众望,创造了举世震惊的航海壮举,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人。从史书中分析,郑和是一个仪表堂堂,身材高大的伟丈夫,全然不同于一般宦官那样卑微扭曲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