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郑和 >> 正文

 

美报:郑和是现代中国的象征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3月8日文章,原题:寻找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  在明王朝流传下来的名中,有一幅作品描绘了一名牵着一只长颈鹿的官员。据传这只长颈鹿是在非洲发现的,由15世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带回中国。在500多年后的现在,郑和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2005年,中国为庆祝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举行全国性庆祝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再现了郑和从东南亚到中东和非洲海岸的壮观情景。今年2月,中国宣布资助肯尼亚寻找据说沉没在非洲海岸的明代船舶。

这些最新尝试的背后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探寻。郑和下西洋数百年后,经历了数个王朝的更迭,人们渐渐淡忘郑和这个人。专家称,郑和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是在过去20年间奠定的,几乎与新中国地缘政治崛起发生在同一时间。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被中国视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不同作用的历史证据。尽管明王朝展示强大的海上力量意在扩大进贡国的范围,但郑和很少像欧洲殖民者那样诉诸暴力,采取强制措施,尤其在非洲。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者杰弗里•韦德称:“郑和是中国和平与世界接触的符号。他就像是中国的友谊大使,是中国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代表。”


  然而,北京近年来却因其接触非洲的途径备受非议。随着中非年贸易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北京也获得大量崇拜者,而且这些崇拜者不仅限于那些因廉价中国商品涌入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的非洲人。北京还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就读中国大学。中国舰队还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行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索曼说:“在中国,对郑和的讨论被放在一个更高更昂贵的水平,这不只是要提高郑和个人的荣耀,而是中国向非洲投射力量的特殊一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郑和下西洋的光环可能会有助于中国构建软实力,但当时那支出访舰队对中世纪的非洲构成什么样的长远影响还不得而知。无论有多少神话围绕在郑和身边,中国都认为他们能够在拉穆群岛附近海域找到明代的失事船只。▲(作者伊沙•塔鲁尔,曾铧译)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郑和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美报:郑和是现代中国的象征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探访马来西亚郑和遗迹
    黄菊李长春出席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
    和平使者——郑和事迹展昆明开幕
    在印尼寻访郑和遗迹
    郑和
    江山胜迹:云南昆阳 郑和故里
    组图:“郑和宝船”仿真模型在常熟制
    海内外最大郑和石雕像屹立闽江口
    印尼三宝垄新建郑和庙
    郑和生平简介郑和经典语录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
    藏家“晒”出两尊胖“郑和” 郑和其实
    郑和
    郑和:一种文化象征
    郑和下西洋
    和平使者受景仰
    三保英名世代传
    探访郑和足迹五:寻访东非“郑和遗迹
    新疆罕见袖珍《古兰经》见证郑和下西
    和平与亲善——郑和精神的的中心点
    泰国帕南车寺内纪念郑和的对联
    郑和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
    他们人人姓“中国”———踏寻郑和在
    郑和船队曾登陆过索马里
    郑和公园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制图范围到底多大
    郑和文化馆
    郑和航海图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上第一人郑和
    《郑和航海图》比同期西方海图先进
    海洋知识匮乏 小学生问:郑和与加勒比
    自动开始,自动结束——郑和下西洋之
    “郑和侵略说”不攻自破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文化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创“过洋牵星”航海术
    与狼共舞-记在“郑和”舰上的日子
    明 郑和(1371~1435)
    克利伯离青远航旧金山 完成郑和未竟事
    苏州“郑和宝船”驶往欧洲参加大型航
    郑和下西洋神话批判
    郑和航海图
    郑和不只属于中国 郑和传说引发中肯联
    郑和下西洋
    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年 走出国门需自信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