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前200─前121),淄川薛(今山东滕县南)人。早年为狱吏,有罪免职,以牧豕为生。四十余岁始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他年已六十,以贤良徵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帝意,遂称病罢归。元光五年(前130年),又以贤良文学对策,拔第一,授博士,待诏金马门。每朝会议,他只是开陈大端,听帝自择;奏事不被许可,也不肯争辩;加以熟悉文法吏事,又能以儒术加予文饰,因此博得武帝欢心,一年之中就升至左内使,不数年迁御史大夫。他虽位居三公,但生活俭朴,日常仍用布被。汲黯说他这样做是欺诈虚伪的行为,武帝以此事问他,他说汲黯说得对。武帝虽然批评了他,但更认为他是贤人。元朔五年(前124年)官拜丞相,封平津侯,食邑六百五十户。后淮南、衡山两王谋反,他以“大臣奉职不称”上书愿辞爵罢官,武帝不准。元狩二年(前121年),年八十,卒于丞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