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uo >> 罗贯中 >> 正文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1、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和生平

    中国文学经过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发展到明代,长篇小说开始兴盛,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而成就最高的当推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这部依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材料写成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将近一个世纪中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情况。书中的许多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在民众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之深远,是很少有文学作品可以同它相比的。然而,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罗贯中,生前却在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歧视下,终身穷困潦倒,浪迹江湖,不能把自己的身世、籍贯告知世人,只是在作品中隐姓化名,给人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以至他去世后几百年来,让不少研究者对他的籍贯、主要活动地方进行种种推测,结果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有人认为是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人认为是山西太原人。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等文学史家在浙江宁波发现《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其中《录鬼簿续编》中有一篇罗贯中小传,人们才比较确切地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因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有人说是贾仲明,有人认为不详)与罗贯中生前是忘年交的朋友。这篇小传的全文如下:

    罗贯中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

    风云会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蜚虎子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连环谏     忠正孝子连环谏

    对于《录鬼簿续编》的发现,文学界极为重视,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写的《〈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有很高的评价:“此十年中,研究小说者日多,新知灼见,洞烛幽隐,如《三言》之统系,《金瓶梅》之原本,皆使历来凝滞,一旦豁然。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

    综合《录鬼簿续编》和其它研究资料,可以将罗贯中的籍贯、生平与思想归纳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出生于元末,死于明初,大约在公元一三三O年到一四OO年间。除了《三国演义》外,他还创作有四部通俗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部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也有研究者提出,罗贯中曾协助施耐庵完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这里不作详解。

    罗贯中所处的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而复杂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他东西奔走,南北飘流,在元代末期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同《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会见过一次后,他的行迹再也没有人提到过。他的性格据《录鬼簿续编》的作者说是“与人寡合”,即他来往的人不多。他的思想倾向,可以从他的创作作品中看出一些。比如,他在《三国演义》里,把刘备美化成为一个平生不做利己妨人之事的君主,把黄巾农民起义军称为贼;在《赵太祖龙虎风云会》里,把赵匡胤歌颂成“晓夜无眠想万方”、一心一意关注百姓困苦的皇帝,这些都明白地流露出他传统的儒家思想。从堂春睡的诸葛亮的生活,和清静简朴的赵普在相府雪夜观书的描写,能够表现出他对知识分子生活情趣的推崇。由于他四处飘流的生活,使他可以较多地接触到普通老百姓的苦难,因此,常常通过一些较为曲折的方式,对于“黎民饿死闾阎下,贤能埋没林泉下,忠良枉死刀枪下”的社会现实,予以揭露和描绘。他作为一名正直的写书人,能够看出统治集团中的人,一个个“争名利使尽奸猾”的本性,所以,在他的笔下尽情地刻划了这些人奸诈的形象。据传说,罗贯中曾经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明朝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他“有志图王”,青年时代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然而,却没有实现抱负的途径和家族背景,最终只能从事“稗史”(记录街巷风俗、遗闻逸事的文字)的编写著述。未曾料到,他却完成了一部文学巨著,流芳百世。

     2、《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罗贯中抑曹的思想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写曹操杀皇后逼皇帝,穷凶极恶,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欺君罔上曹丞相”的面;同时,还写曹操同一些大臣的关系毫无友爱之心,曹丕与曹植兄弟“萁豆相煎”,等等,直接或间接地贬低曹操。事实上,其客观意义却超出了这个范围,曹操的形象由此而具有了普遍性和典型化。人们从这个人物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贪欲和权势如何主宰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反映出了统治阶级掠夺成性的本质。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许多统治者的本性。与抑曹相对映的是尊刘。作者写刘备为人忠厚,仁义爱民;甚至他手下的人之间也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刘备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道理,不仅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对待诸葛亮、赵云也是非常诚心诚意,让这些文官武将毫无二心地辅助他。他在新野败于曹操后,带着十万难民,一日只能走十里路,有人劝他抛弃难民,轻骑前进,他断然拒绝,还派关羽保护难民。在罗贯中笔下,刘备的政治企图和实际活动,都符合于人民的要求。因此,罗贯中“尊崇刘备,贬抑曹操”的思想,除开政治原因外,还存在一个道德评价的问题。这是由于他处在封建社会时代,不可能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所致。

    《三国演义》还有一个十分成功的地方,是它在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提供了许多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和策略以及教训。比如:吕布有勇无谋,终于逃不脱失败的下场;张飞在瓦口隘略施小计,就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而最为集中表现了智慧在斗争中重要作用的,则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罗贯中赋予了诸葛亮极大的智谋,从多个方面赞颂诸葛亮,使得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深深懂得,在进行军事斗争时必须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所以,每次作战前,他都要深入了解情况,摸清敌方的虚实,因时制宜,随机应变,运用超人的智慧,预见事态发展的前景,达到预期的效果,赤壁之战、空城计退敌、安居平五路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应当说,诸葛亮是运用军事策略和政治策略的理想人物,如此,他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要求预见未来、克服困难、维护正义事业的愿望。

    3、《三国演义》的创作特色

    《三国演义》的创作特色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惊人的成就。这部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曹操奸诈,可以说是把民间有关曹操奸诈的传说,全都集中起来了,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张飞莽撞,选择了张飞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一些鲁莽举动,让这个人物的坐卧起居,无不涂上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的智慧,则是把这个人物经常置身于斗争的前线,让他凭借惊人的预见性、准确的把握性与周密的安排布置,挫败敌人,时时处处显示出他过人的智谋。

    其次是在战争描绘上有着宏伟的构思。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较大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兵力部署情况、双方力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最终的结果等等,交代得清清楚楚。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富于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比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构思精巧。赤壁之战,是全书描写战争最突出的。这场战争场面宏大,水上、陆地,前线、后方,正面交战、暗中斗智,无不体现出来;人物众多,几乎小说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思想明确,就是要表现以少胜多、以智谋胜骄满、以联合胜孤独的军事战略。

     4、《三国演义》的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把历史演义小说推到了最高峰,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给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数百年来,一直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作用。明代文人蒋大器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说,罗贯中这部书编写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由于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文人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文字风格,使用半白半文的浅近文字写作,历史演义小说也大批出现。如此,让许多初通文字的人们也能读历史演义小说,扩大了读者范围。正像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所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应当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成功,一方面有说服力地证明新的描写手法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给予其他文人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以前长篇巨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象。这中间除了罗贯中个人具备了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之外,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人类社会进化到了明代,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积累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要想比较广泛地、全景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场面,篇幅短小的作品显然是难以胜任的,读者也是不满足的。《三国演义》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引人入胜地、大规模地描写了三国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让读者耳目一新,兴趣大增。于是,中国文学也因此而进入了长篇小说兴盛的时代。

    《三国演义》不光在文学自身有着开拓性价值,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行为,让很多人模仿,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类似的做法。至于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黄忠、周瑜、黄盖等形象,在某些方面,成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榜样;而曹操,则成民阴险毒辣形象的代表;刘备,却是仁义的化身。另外,一些故事情节,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张飞吼退曹军、草船借箭、诸葛亮吊孝、关公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马谡丢街亭等等。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大众化民谚至今常常被人们引用,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生亮,何生瑜;三请诸葛亮;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挟天子以令诸侯;陪了夫人又折兵;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扶不起来的阿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罗贯中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罗贯中
    专家破解罗贯中“谜团”
    施耐庵和罗贯中彼此认识吗?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是罗贯
    施耐庵年长于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真的是罗贯中吗?
    罗贯中简介
    惹怒朱元璋不得已离祖籍 罗贯中籍贯东
    罗贯中故里之争花落东平 朱元璋曾对其
    罗贯中铜像在清徐县落成
    罗贯中故里之争花落东平 朱元璋曾对其
    二十世纪罗贯中交游研究
    罗贯中 三国烽火事斗笔笑谈中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罗贯中个人资料
    罗贯中生平说略
    致罗贯中先生
    [太原]《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一曲临江仙,难抒英雄气  -罗贯中生
    演义先驱——罗贯中
    罗贯中,你错了——三国荆州地名考
    罗贯中新考四题
    二十世纪《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
    近百名学者研讨达共识:罗贯中籍贯为
    罗贯中的阴谋:三国演义,不朽的公关
    罗贯中当不起儒生这顶桂冠
    陈寿和罗贯中都哭了——那震慑历史前
    罗贯中懂武功吗?
    罗贯中给予人们的三个误读
    山西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小说大家罗贯中雕像在山西故里落成
    罗贯中籍贯东原渐确立 《水浒传》惹怒
    罗贯中故里行
    书商炮制了“罗贯中编次”系列
    关于罗贯中的病因
    寂寞生前事,千秋万岁名
    罗贯中纪念馆背后的清徐“宣言”
    罗贯中的败笔
    周瑜后代发现周氏家谱 称罗贯中妒忌恶
    罗贯中著述研究举要
    罗贯中籍贯 研究述评
    罗贯中籍贯研究述评
    祁县(罗贯中故里)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