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最后,李兰妮几乎表达不出来了,几乎失去控制了。她拿着瑞士军刀在自己脖子上比划,想:让它来个鲜血喷薄而出吧。之后,她留下了遗嘱,把这部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书托付给了一位朋友,那位女友是心理学家,她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又仗义,自己死了以后,她一定能帮助把书出来。
另一方面,李兰妮不断从理智上告诫自己要活着,要活着做见证,让人们看到抑郁症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够活得有价值,活出一种新的气象来。兰妮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得完成这个使命,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他的使命。所有的这些艰难困苦,都是对我的磨炼,让我发出哪怕是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这一点。”
终于,终于,2007年末,坚强的李兰妮,顽韧的李兰妮,我们可敬的李兰妮,终于完成了这部泣血泣泪的大书的初稿,将近50万字。文学界的朋友们给了她极大的支持,《上海文学》杂志从2008年1月份开始连载;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书,而且拿到书稿后,两位责任编辑刘稚、杨柳加班加点,日夜兼程,想要早一天做出来。
这部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全过程,以及抑郁症背后生理、心理、家族、社会和文化的成因。在“认知日记”部分,告诉人们如何自我疗救;在“随笔”部分,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在“链接”部分,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在“补白”部分,将前三者串连起来,使四部分浑然一体。
评论界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著名评论家贺绍俊说,李兰妮“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这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过分。这伟大的启蒙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上个世纪的思想启蒙是关乎人类社会命运的启蒙,而李兰妮现在所做的启蒙是关乎人类自身生命健康的启蒙,进而从整个世界范围和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启蒙同样重要。”著名编辑崔道怡指出:“一名被癌症、抑郁症折磨的患者,不仅未被人们普遍称为绝症的病魔逼上绝路,反而在战胜病魔之后,把人们不可得知、不可感受乃至不可思议的战胜病魔的历程,抒写为艺术品,提供给虽未罹患病痛却也大都需要精神疗养的读者。这是振聋发聩的壮举,是难能可贵的义举。”
尽到知识分子的责任
《旷野无人》终于出版了,李兰妮大大松了一口气,她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使命,总算没有愧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振奋的精神也使她的身体得以修复,应了那句老话:“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今年6月,李兰妮到深圳市民大讲堂去讲了一课,主题当然是讲与抑郁症的战争、讲作家的精神档案。报告大厅坐得满满的,墙边还站了一圈,连楼上的台阶上都有人。
7月份,李兰妮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从深圳赴京与新闻界见面。多少有些疲倦的她,化了淡妆,衣服也选了鲜亮的绿色,配以深桃红色披肩,努力让自己显得更精神些。作为老朋友,她给我带来了一支炫彩口红,并在送给我的新书扉页上写了两行字:“小蕙咱们要把美丽进行到底!”——我欣喜地把这看作她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心声。
在会上,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尽显知识女性的优雅气度。可是,会议快结束时,当一个年轻记者问道:“这么一本书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兰妮一下子显得很激动,她提高了声音,语速也加快了:
“阅读别人的抑郁症,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伤害,而是造福于他。因为科学研究显示,每个人的一生中,或早或迟,都会发生抑郁时期。因此,不管是你自己,还是你作为病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具备了这种基本常识的话,你就能够早点拯救他们。可是,你如果连这个基本知识都不敢看,那很可能你身边的人会有强烈的抑郁爆发。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要静下心来,在自己心灵的旷野来反思:我有没有勇气,对下一代的精神健康尽到责任?国力是以精神健康为基础的。要真正强国富民,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但愿《旷野无人》和李兰妮对抑郁症的抗争,能为那些抑郁症患者、那些在飞速的都市生活中感到焦虑和抑郁的普通人带来阳光和希望。但愿我们能够加入到普及知识、传播希望、拯救生命的行列中来。但愿我们可爱的李兰妮更加阳光,健康,美丽!(本文照片为资料照片)(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