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兰妮 >> 正文

 

旷野无人,谁来拯救孤寂的心灵

岳 巍

  “这里记录的,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李兰妮
  李兰妮把自己裹在一件翠绿的中式小衫和一条桃红色的鲜艳披肩里,脸上化了淡淡的妆,浅黄色的头发和她的肤色很相配,这样的李兰妮完全颠覆了我们在头脑中先期为她勾勒出的形象,也彻底打破了我们对于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固定成见。
  只是,那件中式小衫无论怎么翠绿也掩饰不住她脖颈处那几道狰狞的疤痕。
  李兰妮的身份是国家一级作家,深圳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40岁出头便得到正高级职称,拿过“五个一工程”奖,所创作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对于一个作家,这些无疑是她头顶上令人艳羡的无比绚烂的光环。
  然而,除了这些,她还是一名癌症患者,同时是一名抑郁症病人。
  李兰妮曾经因为淋巴癌接受过3次手术,并且经历了4个半疗程的化疗,2002年,她被确诊为抑郁症。于是之后的5年中,她便在癌症和抑郁症的共同折磨下努力地活着。
  这样的经历让这个52岁的女人,看起来瘦弱不堪,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这个瘦弱不堪的女人有着坚硬无比的内心。
  其实,看着眼前这个不时浅浅微笑的女人,我们必须相信,若没有坚硬无比的内心,是没有办法完成那本书的。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是李兰妮最新的一本书,也是她在自己的病情稍稍平复之后对自己的抑郁症患者身份的重复认知以及自身历时5年的与抑郁症抗争之路的回望。
  与其他病症不同,抑郁症患者的重复认知和回望得到的不是战胜病痛的满足和欣喜,而只能是对于不堪回首的往日的重新体验,以至于得到的只能是比以往的痛苦还要严重的多的痛苦。于是,在这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李兰妮的抑郁症终于复发,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体会到,那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因为,源自心底的苦痛,即使如李兰妮一样的惯用文字描述人生的作家,也无法描述得清楚。除非我们同样罹患这样的病痛,否则,感同身受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美编为《旷野无人》设计的封面沉闷而压抑但是却并不绝望,斜插的绿上笼罩着不尽的墨色——空旷寂寥,让人心生恐惧,却也能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个作家的非文学读本
  李兰妮写的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当然还包括自己病中的那些声音回响。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专业的作家,提供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根本称不上文学作品的读本,潘凯雄称之为超文本。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旷野无人》的终审人。为了这本书,甚至放弃了自己从业20多年一直坚持的原则,即从不为自己所编辑的书写任何文字。
  这一次,他为这本书写了序。
  在序言中他写道:“当合上书稿最后的一页,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且远比平时终审一部文学佳作时所产生的震撼要来得强劲,猛烈到了让你一时无语,闷坐在那儿发呆。良久之后才终于明白:所谓文学,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本书那丰厚而现实的意蕴,这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身为人类,还有什么比生命与心灵更值得珍重和呵护的呢?”
  潘凯雄坦言,2007年4月在深圳文博会上与李兰妮签约时,虽然当时就看到了部分样张,但是,当时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他并没有从那些文字片段中“看出什么所以然来”。
  于是,理所当然地,与很多情况一样,他把那场签约看做众多不得不作的“秀”中的一场,签约过后,便“放下了”,直到2008年春节之前,潘凯雄拿到了全部的书稿。
  潘凯雄后来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全部内容的情景:刚开始的两章看得还有一点零乱,越往后看就越震撼了。
  潘凯雄从文字中甚至看出了李兰妮是在一种痛苦的状态下写作,虽然他当时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
  尽管潘凯雄明了作者写作的艰难,但是他仍旧近乎“残酷”地让李兰妮对自己的稿子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又是一次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痛苦回首,无疑是又一次的折磨,李兰妮的伤口重新被撕开,这是一个痛苦无比的过程。事隔多时,潘凯雄说起这件事,言语间仍流露出歉疚。
  幸运的是,李兰妮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认真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这样,我们就有了中国人的第一本、抑郁症患者自己写的关于自身的“精神档案”。
  潘凯雄一再提醒,这本书虽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虽然由一位作家来写,但是却不能看做一本文学作品,更不能按照文学作品来审视和评价。
  在潘凯雄看来,若是把《旷野无人》归入文学书范畴,无疑大大缩小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的确,这样一本关注生命关注人类精神健康的书,意义和分量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学作品。
  李兰妮从不讳言自己作为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身份,即使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还不能正确理解抑郁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像剖开自己的心腹一样,呈出一份抑郁症患者的自述。在这自述中, “认知日记”在告诉你如何自我疗救;“随笔”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链接”在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的经典认知:“补白”则将前三者串连成珠。四部分浑然一体。
  在李兰妮笔下,抑郁症之成因、病状及治疗的完整过程就这样被赤裸裸、真切切地暴露在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历史的、家族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光天化日之下。
  因为自己患病而开始学着了解抑郁症继而成为半个专家的李兰妮,用自己的血淋淋的剖白,践行着自救救人的善行。
  抑郁症比癌症还可怕
  2002年,李兰妮被确诊罹患抑郁症,之后的5年中,她除了要与先前的淋巴癌抗争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敌人。
  尽管在后来治疗过程中的认知日记里,李兰妮梳理自己的抑郁历史时发现,自己其实早从1986年就开始轻度抑郁,但是说李兰妮得了抑郁症,不要说旁人,连她自己都不相信。
  在旁人眼中,李兰妮是个吵吵嚷嚷大大咧咧的女人,与癌症顽强斗争多年却从未退缩过,这样的人怎么会患上抑郁症?
  连续15天的严重失眠,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时不时涌上心头的自杀念头,这三个判断抑郁症的基本标准残酷地宣告了李兰妮的不幸。
  尽管如此,李兰妮还是不愿意相信,于是初期的轻忽换来的是2003年的重度抑郁症的大爆发。那之后,李兰妮开始迷恋跳楼。进到一个房间,她开始寻找那种大而敞亮的窗子,常常幻想,要是自己纵身跃下会怎样。
  其实跃下的结果她明明白白地知道,而且她也知道那可怕的后果,但是,她却没有办法放下内心对于从窗口跃出的渴望。
  于是,她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挣扎。在这与死神的角力中,她选择自残的方式,让自己从身体的痛中暂时获得精神上的片刻轻松,只是那轻松太短暂,后续的精神痛苦持续而来,一波强过一波。
  经历了初期的讳疾忌医、自欺欺人,李兰妮终于勇敢地面对艰难求治的过程。
  5年中,在原本每天要服用的抗癌药之外,她还要服用两种抗抑郁药物。认知疗法、食物疗法、信仰疗法,都成为李兰妮与抑郁争夺自己生命的武器。
  尽管要忍受癌症和抑郁症双重折磨,尽管要忍受服药之后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李兰妮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她从抑郁症的迷宫中走了出来。
  当有人问起,罹患抑郁症的是怎样一种感受,李兰妮总是无言以对,人们问得多了,她不得不将就着说,抑郁症比癌症还要可怕。
  是啊,罹患抑郁症是怎样一种感受,那种感受如何让旁人感知呢。李兰妮想起自己是个作家,自己会写文章,于是,她开始了一种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的写作。
  “我觉得上帝既然让我又得癌症,又得抑郁症,还不死,还是一个写作的人,而且又是在深圳这种风口浪尖的地方,那不是我是谁呢?我就是得完成这个使命,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他的使命。”
  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
  李兰妮说:“我开始明白,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对我的磨炼,它让我认识这个领域。我要先发出哪怕是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抑郁症。哪怕是亿万富翁,哪怕当了多么大的官,心理不和谐,就享受不到物质和精神的快乐!”
  她说,精神的“非典”每天都在发生,“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多少人在呼救而我们听不见,这本书是灵魂的嚎叫,不是我在写,是很多死去的灵魂在嚎叫”。
  这写作过程是残酷甚至惨烈的,李兰妮的抑郁症终于在书稿写到一半时复发,因为,每日里回忆的都是不堪回首的往昔。
  她开始试图用瑞士军刀自残,每当抑郁袭来时,她坐在沙发上,用瑞士军刀在自己身上比划,想象着从这里割下去,就会有血喷出来。
  李兰妮自己甚至都把这本书当做自己的绝唱,并且深信自己怕是等不到这本书出版了。“我写的时候很怕电脑,我钻到沙发的底下,钻到那里面逃避,我钻到衣柜里头,我一想到这个就很抑郁,我太想自杀了,但是理智告诉我不能自杀。手背、脚背的血,就让它流着。”
  自残的行为让李兰妮伤痕累累,但是内心的无所适从更是让她恐惧。在那段时间里,她总是在下大雨的夜里站在天台,下面的树都在摇晃,这时候李兰妮就会觉得树都在欢呼:“下来吧,下来吧……”楼下电缆窨井的井盖,像是张着大嘴在笑着叫着:“下来吧,下来吧……”
  这样每日的幻觉,让李兰妮几近崩溃,日后她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不寒而栗,交叉相握的双手不由自主地用力攥紧,这也让我们看到她看似平静的外表包裹着的内心里卷起的不安和风暴。
  李兰妮说,书的后面三分之一都不像是自己写的,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完成的,她更愿意把那看做是命运的选择。
  李兰妮的老友、孤独症治疗专家田惠平到深圳时对她说:“我支持你死!你如果太痛苦,你就走,我祝福你!”她们当时本来是坐着的,李兰妮立刻上去就握住了她的手说:“目前为止,只有你一个人理解我已经痛苦到了极点。这是祝福啊。”
  誓为抑郁症作“活的见证”
  但是李兰妮最终没有选择死亡,在她被抑郁症发作时的无以名状的痛苦折磨时,她仍旧以仅存的理智翻遍了书架,试图寻找到哪怕一小段对于抑郁症的比较接近真实的描述。很久之后,她没有解释为什么自己在那时候想要看到别人对自己正在经历的苦痛的描述,我们猜测,也许,在那种痛苦的境地下,如果能够得知,真的有其他人正在或者曾经经历一样的苦痛,那么对于她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和疗救吧。
  “只要是翻译过来的抑郁症中文书,我几乎都看了,几十本,看到最后,只要一看到‘抑郁’两个字我就恶心。我是看撑了。”但是,让李兰妮失望的是,她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正因为此,李兰妮没有选择死亡,她说她要作活的见证。
  李兰妮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它是可以治愈的,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够减轻症状,从而获得有价值,活出新气象。
  只是,为了这新价值和新气象,李兰妮承受了旁人难以体会的痛苦。
  《旷野无人》中记录的是李兰妮自我疗救的过程,那过程凄清残忍,不忍卒读。人民文学出版社校对人员在工作时,每每因为心情压抑而不得不中止工作,校完的书稿,要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并且用其他的纸页盖住。
  这书带给人的震撼,由此可见一斑。
  纵使如此,李兰妮说,自己经历的苦痛,成稿中只讲出了十分之一,其他的十分之九,就像堰塞湖一样,悬在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倾泻而下,就这样,李兰妮一直在为她没有写出的十分之九而焦虑,直到有一天,她的朋友李媚对她说:“不写了!” 
  因为,在李媚看来,她不能再写了。 
  李媚说,再写下去,她相信,那个句号一定是李兰妮生命的终结。那十分之九和这十分之一除了在程度上不同之外,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还是为自己和为人们保留一些限度吧。相信人心的柔软。如果人一定只能在鲜血淋淋的残酷中看见,这个世界还有救吗?我们难道不会从有限度的疼痛中,体会丝丝缕缕的生命现实吗?
  李媚说,李兰妮写了自己的十分之一,那剩下的十分之九应该留给和李兰妮一样不幸的被抑郁症折磨着的人们来写,因为每个人都要真实地面对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李兰妮审视自己的书已经出版,她完成了一个她以为是绝唱的不可能的任务。直到现在,她仍旧一紧张就胃痛,每天都要吃抗抑郁症药和进行很多辅助疗法。但是她仍然坚强地活着。
  她说她的使命就是,得癌症,得抑郁症,不死,老老实实把心得写出来,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李兰妮,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深圳市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澳门岁月》、《傍海人家》、《雨中凤凰》及新作《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等,曾获“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1988年罹患癌症,3次手术、5次化疗;近5年来,一直服用抗抑郁药,目前还在与抑郁症抗争,从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从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
  对话李兰妮 
  记者:是怎么想起写这本书? 
  李兰妮:我重病的时候做认知治疗,之前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兰妮你一定要活下来”等等。我做了认知治疗,真的有用,一年当中我在精神可以的情况下,作为病人就写了166天的认知日记,我就“关”在电脑里了。
  2005年以后,我的抑郁症基本好了,很多认识的朋友都来问我,我就告诉人家怎么写认知日记。后来有人说你是作家,你得告诉人家,你那时候写认知日记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就写随笔。我写出来之后觉得不行,中国太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了,我看了十几个国家的精神病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以及抑郁症病人写的书,我把它们的精华部分都划下来,因为抑郁症病人看书都很难,他不可能看完这本书,只是把精华经典的认知连接上去,我把我过去原生态的文字链接上去。后来看连接也不行,人家觉得莫名其妙,这三部分让人家怎么读呢。我把每一篇日记链接完了以后,我的补白做一个说明,这样子就比较好说。后来潘凯雄说,新造了一个词,叫超文本。 
  记者:这本书的完成过程非常艰难。
  李兰妮:我当时觉得写这本书是绝唱了。写到后面三分之一似乎不是我自己写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在写,我觉得很害怕,不是我想写,真的是一种命运的选择。
  记者:对您的“病友”有什么建议呢? 
  李兰妮:一定要看精神专科的医生,精神专科的医生的素质也不一样,这个医生必须是专科的,而且你信任他。我去找他,发现他很尊重我,然后是真心想帮助我,说不定他没有你有名气,但是找对了医生,对抑郁症的治愈就成功了一半。 
  还有很多辅助疗法,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吃药,那就要吃香蕉,用光照疗法,也就是晒太阳,另外吃深海鱼,还有维生素B1、B6,还有写认知日记、做认知疗法,还有宠物疗法,我有空就读《圣经》。
  记者:这么一本书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会不会有一些心理负面影响? 
  李兰妮:阅读关于别人的抑郁症,第一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伤害,而是造福于他。每个人的一生中,或早或迟,都会发生抑郁时期。有些人不用吃药就可以走出来,有些人就走不出来。这样的时候具备这种常识,不管是你自己,还是你作为病人的亲属、朋友、同事,你们具备了这种基本常识的话,就能够早点拯救他们。
  记者:你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李兰妮: 病人找我,一般我都会让他们看精神科的专科,我的责任是让大家第一关注这个事情,第二是求政府、媒体,都正确地来看待这个事情。再有就是大家都有这个知识,比如你看了这个书,你知道我走的弯路,知道治疗过程,还有哪些陷阱,你有同学,或者你有亲戚有抑郁症的时候,你就会告诉他们如何做,你们就可以成为在心理治疗方面提供线索的人。这样的话,他就会去找专科的精神科医生,他会少走很多弯路。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兰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旷野无人,谁来拯救孤寂的心灵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