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长篇纪实文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大河遗梦》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最近,他以蟋蟀文化为题写的三万五千字的大散文《国虫》,也即将在《十月》杂志上发表。
握别作家,耳畔犹自响着他爽朗的声音,由此不禁想到那宽广深邃的大海,想到那蕴含无比丰富但却从不喧哗的大山,一个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其声才能震啸云霄,其作品才能千古流芳!回望那座青色小楼,心,顿生诸多感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1月25日第七版) 作者:刘红 )
李存葆:作家“触电”各随其便
影视剧很难传达出好小说的神韵
如果跟李存葆不熟悉,你采访他,他会很认真,甚至有点小架子。3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他,他就很“正经儿”。可是熟悉了,再采访他,他就有点哥儿们的“大不论”,嘴里吐着五莲土语。最近,我们在北京的这次采访,他开口就是:“算了,我写的这些破东西,老掉牙了。写不出东西,老在报纸上晃,叫人家笑话。”
想当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时轰动全国,50余家剧团改编成各种剧目上演。当时,李存葆参与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改编,另一个编剧是大作家李准。李存葆说:“那次当编剧,还获得了第五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瞎碰的。1993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百年老屋》也获了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还是瞎碰的。这些都过去了,提一提,是满足虚荣心啊!”
李存葆说,要承认这个事实:一部真正的好小说,影视剧很难传达出它的神韵。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拓展自己的联想空间,越好的小说留给读者的联想空间越大。有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影视剧是直观的,信息量很大,但留给人咀嚼的余地却很少。当然,阅读和视听是两个范畴内的东西,谁也替代不了谁。
对于目前很多作家纷纷“触电”的现象,李存葆不以为然。他说,要说“触电”,各随其便。我是被人推着“触电”的。你不能说作家搞影视就不高雅。当然,现在有很多低俗的东西充斥着屏幕,但有些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东西。你不能不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一个作家,应该在面对市场的同时引导受众,把高雅的东西传递给受众。
谈到目前的影视作品时,李存葆说:“说实在话,我看的电影、电视很少,没有资格评价。但有几个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不错。像《和平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很好。我们的影视作家应该多写这样的东西。”
李荃:“李存葆是个好伙计!”
李存葆透露,他是电视剧《中华之剑》的艺术总监。该剧是根据几年前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中华之剑》改编的,当年纪录片播出时引起轰动,而“金三角”的一个毒贩也受其感染,弃暗投明,还有些毒枭则出高价要暗杀剧组人员。今年,电视剧《中华之剑》由原纪录片总编导李荃全力策划,编剧马鲁剑根据近期最有影响的三大真实贩毒案例潜心创作而成,直接描述和见证基层缉毒干警们在禁毒一线与毒贩们朝夕相处、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真实场景和激情故事。李存葆说,我之所以成为艺术总监,是因为我当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时候,分管“军艺”的影视剧制作中心,我主要是把关,比如情节的合理化、主要人物的刻画等都提些意见。
记者打电话采访了电视剧《中华之剑》策划李荃,李荃说,电视剧《中华之剑》已经拍竣,现在进入后期制作,是今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首部献礼片在央视播出。这部电视剧也是国内第一部成功根据电视纪录片而拍摄的大型缉毒题材电视剧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首次参与拍摄的大型缉毒电视连续剧。
李荃对李存葆非常尊敬。他说,李存葆是个好伙计!他当这个艺术总监非常严格,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帮着推敲、打磨。他精益求精的态度很让我们感动。李荃说,李存葆还是《中华之门》、《高天厚土》电视剧的艺术总监。《中华之门》今年6月开拍,《高天厚土》下半年开拍。
“我想写点能让人记住的散文”
好多作家开始“触电”,而李存葆却退回来写散文。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我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多年编导,写过两个大话剧,本来我是喜欢编故事的,但现在我不大愿意编了。有人说现在凡是人类能想到的事情都发生了,人们想不到的也发生了。当今的社会太复杂了,一般的小说很难概括。近距离看生活往往看不透,我就先写点历史方面的散文吧。这样写作能使我更自由一点,理智一点,过几年回过头来编故事、写小说,也许效果会好些。我始终认为,最终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心智果实的长期积累。而最能让骚人墨客思绪恣意飞驰的是散文。中国是散文的国度,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母亲。不论是记、传、书、礼、柬,还是疏、论、序、跋、碑,先人都留下了震古烁今之作。《老子》、《庄子》是散文,《史记》是散文,《论语》是散文,《孟子》是散文。散文情感的触角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