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李存葆谈散文
|
日前,在全国散文期刊第五届联席会上,笔者有幸遇到了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短短两个小时的交谈,先生的淳朴、健谈和睿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2年,李存葆先生发表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而一举成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李存葆先生开始主攻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集《大河遗梦》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备受关注。我们的谈话也就围绕散文展开。 对于散文创作,李存葆先生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说:“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 近年来,李存葆的笔触由小说转向了散文,原因在于他对生活的观察视角和切入点发生了变化。在他的散文中,“人性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两大创作母题。他认为,“真”是文学必备的品格,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赖以生存的根基。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近年来,各种性情散文、文化散文、休闲散文增添了散文的丰富性,但也出现了一些小情小调的软性文字。李存葆先生认为,这些散文不应该是“主流散文”,他提倡的是充满文化含量的“大散文”。 交谈中,李存葆递给笔者一本《散文》杂志(海外版、2005年第二期),该期首篇就是李存葆先生的大散文《永难凋谢的罂粟花》,该文以《金瓶梅》为主题,阐释了《金瓶梅》既是一株媚中含毒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也是一朵伴随着人类走向永恒的“警世之蕾”。 李存葆先生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当年写作《高山下的花环》,他仅仅用了十几天。可是,他写散文的速度稍慢,有时要改动两三遍。因为,对于散文,他倾注了更多的思考。他认为,在中国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中,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在当今的散文创作中,怎样才能拟古而不泥古,鉴洋而不见洋,是散文作家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在散文的语言上,李存葆先生就下过一番工夫,他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他的散文语言比较注重节奏美,尽量不用读者比较熟悉的语言。说着,他拿出自己的散文集《大河遗梦》,随便挑出其中一些语句给笔者看:“哦,太阳老了。月亮老了。历史老了。黄河,你也老了。” 当提及年轻的一代应该如何写好散文时,李存葆先生说:“应该重视古典文学的学习。”他认为古典文学词章华美,意蕴深刻,流传千百年仍然熠熠发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最后,李存葆说“好的文章应该让历史检验。也许我罄毕生心力也难留下一篇为后人称道的文章,但我仍会像苦行僧那样去跋涉,去探求,因为探求的过程是美丽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存葆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听李存葆谈散文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李存保的文化心理结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