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e >> 郭文斌 >> 正文

 

从混沌的理念到澄明的诗境——论郭文斌的短篇小说

>   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一山的人都在采集吉祥如意。(第515页)
   事实上,郭文斌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宣达这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理念:美好和幸福只能来自于对生活的纯真而又善良的态度,只能来自于一种“给予”的精神,正像小说中的娘所说的那样:“有些东西啊,恰恰自家人占不着,也不能占。给了别人家,就吉祥,就如意。所以你奶奶常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越是舍不得的东西越要舍。这老天爷啊,就树了这么一个理儿。”(第516页)
   虽然郭文斌也注意在文体形式上营造诗意的效果,但是,他的作品的诗意和感染力,却还是更多地来自于孩子们的心情态度,来自于小说所表达的充满道德意味的主题内容。这就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文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而是一个本质上与人的情感体验和伦理境界有关的精神现象。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快乐的、幸福的。它有时实在是沉重甚至是残酷的。一部小说如果只满足于轻飘飘地叙述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那么,它即使不是缺乏责任的,至少也是缺乏现实感和力量感的。所以,一个真正严肃的作家,总是力求完整地写出生活的丰富性和真实性。郭文斌的小说叙事虽然着力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但却从来不回避生活中严峻的“另一面”,从来就不曾逃避向生活显示自己严肃的反讽精神。但是,他的反讽是有分寸、有教养的,写法则是巧妙机智、举重若轻的。为了不影响诗意的抒情效果,为了不破坏那种健康的祝福感,他选择了“旁敲侧击、点到为止”的写法。也就是说,他并不直接从正面来细致地写生活的苦难,而是在侧重于写坚韧和欢乐的同时,在关键的“瞬间”,凸显人物命运的悲惨和生活中的不幸。例如,《剪刀》写的是一个患了重病的“女人”,为了不再拖累家人,镇定地自我了断的故事。但是,郭文斌并没有不加节制地渲染血淋淋的细节,而是将小说的叙事焦点,集中在“女人”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上,集中在对自己死后家人未来生活的关心上。只是到了最后,到了最关键的“瞬间”,他才向读者交代了那个最可怕的结果:“女人是在儿子放学之前动手的,用的就是那把剪刀。”[xii]
   在《玉米》里,郭文斌显示出了同样冷静而从容、自觉而成熟的叙事技巧。这种技巧在修辞上体现为谑而不虐的反讽,显示出一种张驰有度的优雅风度。《玉米》所讲述的故事里,本来充满了“斗争”造成的恐惧,“大跃进”造成的饥饿,但是作者却没有像我们时代的许多作家那样淋漓尽致地渲染强烈的恐惧和可怕的疯狂。郭文斌更多表现的是孩子们之间的难以摧抑的快乐和相互帮助的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作者既没有放弃自己对人物的同情态度,也没有放弃必要的批判精神。他借助巧妙的反讽,显示了对那个“斗争哲学”主宰一切的时代的批评态度。红红给东东和还没有上学的妹妹小红讲了《半夜鸡叫》的故事。听完故事,东东很佩服周扒皮,说:“周扒皮真能。”红红立即叫他“住口”,而且还这样教他:“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谁知愚騃未开的小红却跟上说:“住口,千万不要忘记姐的肚子!” 笑得红红差点闭过气去。“突然,红红正了脸色说,可不敢在外面这样胡说。”[xiii]就这样,作者用最为经济而机智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荒谬和带给孩子心灵上的恐惧,都写了出来。还是在这篇小说里,东东的爷爷和红红的爸爸,都被强迫着不分昼夜地到工地参加农业“大会战”:
   红红说看来大会战比打日本鬼子还难缠呢。东东说我爹说书记让他们今年就实现共产主义。红红说那么迟啊,我爹说他们书记让他们这一月就实现呢。
   大家的神情里便都有了期待,好像共产主义已经敲着锣打着鼓进村了。无数的白面馒头,无数的肉菜,无数的黄军大衣,无数的翻毛皮鞋,无数的电影,无数的铁梅,无数的李玉和……他们都吃得快要撑破肚皮了,卡脖眼了;都穿得比座山雕阔气了,即使北风扬雪也能像在自家被窝里一样坐在场里看电影了,再不必啪啪啪地跺脚了……爹已经从大会战的地方回来,整天坐在家里过年;阶级已经消灭了,“一撮毛”已经被正法了……他们想啥时上北京天安门就啥时上北京天安门,想啥时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啥时见伟大领袖毛主席……[xiv]
   在“大跃进”造成的严重饥饿中,一群孩子一边做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游戏——“埋地雷”、“讲革命故事”、“唱颂歌”,一边做着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梦。但在这游戏和梦里,我们不仅看见了那个时代的狂悖,也看见了作者的充满内在深度的反讽激情和批判精神,看见了他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吉祥如意”的祝福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将他的小说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并赋予它以澄明的诗境和丰饶的意味。
   2008年1月17日,北京
  [i] 郭文斌:《大年——郭文斌短篇小说选》,第283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ii] 同上,第288页。
  [iii] 同上,第306-307页。
  [iv] 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张守慎译,第1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1月。
  [v] 《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
  [vi]  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张守慎译,第1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1月。
  [vii] 倪蕊琴编:《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
  [viii] 李建军:《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小说评论》2006年第4期。
  [ix] 郭文斌:《大年——郭文斌短篇小说选》,第17-18页。
  [x]同上,第11页。
  [xi] 《2006  短篇小说》,第5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下引此文,只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xii] 郭文斌:《大年——郭文斌短篇小说选》,第64页。
  [xiii] 同上,第174页。
  [xiv] 同上,第176页。
  (《文艺争鸣》2008、2)

上一页  [1] [2] [3] [4]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郭文斌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混沌的理念到澄明的诗境——论郭文斌的短篇小说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