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组图]教案 教学设计《一起歌》

到了讲课的时候,有一位地理系的学生表现的很积极,他主动上讲台为别的同学讲课,看的出来,他是经过精心备课的。他先按计划分步骤的将乐曲的各个段落详细地作了介绍,使同学们对乐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他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及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根据这些材料谈了他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将这首乐曲讲完之后,这位同学又拿出一首中国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放给同学听,他讲到他们地理系曾经对黄河做过实地的考察,他对黄河的壮丽景色也有很深的印象。欣赏这首乐曲是因为《黄河》与《沃尔塔瓦河》两者有非常的相似的自然、文化背景,两条河都被视为各自的“母亲河”两首作品都以革命战争作为历史背景,作曲家也都是通过乐曲歌颂了民族精神。这位学生从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等几方面都做了比较,这样一来,使同学们即欣赏了一部新作品,又对前首乐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位同学联想到讲《黄河》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但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告诉我,教师应当以“创新教育”的思维方式,教授给学生“创新思考”的学习方式,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一起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识十三个生字。
3.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4.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正确认读"起、歌、男"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女、手、大、心"四个字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表演等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唱歌《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无锡市五爱小学 华 悦

 

 

教学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与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且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最后一乐句的词曲结合;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解决方法:通过范唱、分析旋律、自主探究、教师暗示、音同步等方法,介绍哈萨克民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歌曲。

 

教材简析:

 

《美丽的夏牧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歌曲教学内容。《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4/4拍、单乐段,四个乐句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歌曲词、曲都体现了一幅美丽生动的草原牧场情。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课件)

 

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我国的哪个民族?

 

介绍新疆哈萨克族。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实物)。

 

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

 

 

 

 

 

 

 

学生欣赏面。

 

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

 

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

 

E:\制作工作\2012\4\音乐\五年级\文本2\插图\1.jpg

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

 

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视听结合,学生产生好奇心。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E:\制作工作\2012\4\音乐\五年级\文本2\插图\2.jpg”。

 

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教师钢琴伴奏。

 

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

哼唱旋律,总结出歌曲中“6”音出现最多,结束音也在“6”上。

 

带着优美、抒情的声音再次哼唱旋律。

 

初步学唱第一段歌词,并找出难点。

 

找出最能抒发感情的乐句。

 

用连贯、圆润的声音哼唱“啊”。

 

带着感情直接唱第二段歌词。

通过范唱、分析旋律、朗读歌词、音同步等方法,介绍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歌曲,理解旋律特色,暗示歌曲调式。

 

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让学生了解“阿肯”;哈萨克族的地方民俗、风情。

三、分析、处理歌曲

 

师:我们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

 

老师出示图谱。

 

E:\制作工作\2012\4\音乐\五年级\文本2\插图\3.jpg

 

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师:如果你是阿肯,你会怎样唱这首歌呢?

 

二度范唱。

 

师:这首歌曲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播放歌曲《玛依拉》(课件)。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学生分小组设计(可以用颜色、数字等)。

 

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跟随图谱唱一唱。

 

 

 

 

 

 

(领唱、齐唱。)

 

加入手鼓。

 

 

 

听赏完后作两声部练习(轮唱)。

 

豪放、热情。

 

学生边听边从速度、情绪上比较《玛依拉》和《美丽的夏牧场》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在享受自己创作快乐的同时,感受歌曲“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同时暗示歌曲曲式。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四、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习了一首新疆哈萨克民族的歌曲,了解到新疆哈萨克民歌的特色。

 

同一首歌曲速度变化了,情绪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以“6"音为主的小调歌曲。

 

 

教学反思

 

接到要为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拍摄录像课的通知,我喜忧参半。我庆幸自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但如何来上好这节课,我不得不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如何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设计课时,我针对以上问题,又结合高年级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尝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一起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教案 教学设计《一起歌》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