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见闻,导入 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 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 书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