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鸡》教学设计
|
作者:金 鸣 王自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白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猫》一文的写作手法的不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调皮可爱,这节课我们去看看他笔下的母鸡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用横线画出文中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理清文脉,尝试分段。 【设计思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1)交流画出的两个句子:①我一向讨厌母鸡。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相机板书:讨厌,不敢讨厌。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讨厌母鸡,哪几个自然段写不敢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将课文分成两段。 (3)交流评议。 3.自主学习,教学生字。 (1)交流:本课中有哪些生字词难读或难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学生自主教学:由提出生字词的学生做“小老师”或带大家读,或带大家写。 (3)教师检查。 ①课件出示: 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 小疙瘩 下毒手 狠狠 欺侮 挺着 警戒 啼叫 慈爱 辛苦 英雄 ②抽读——齐读。 ③比一比:上下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上一行:贬义,出现在第一段;下一行:褒义,出现在第二段) 三、研读感悟,体会母爱 1.研读第一段,培养概括能力。 (1)读第一段,画出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句子,并尝试用一两个词概括。 (2)交流讨论。 ①学生读并找出句子。 ②找出句中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词语。 ③想一想这句主要写讨厌母鸡的哪一方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预设: ①第一自然段抓住“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无病呻吟。 ②第二自然段抓住“下毒手”、“趁其不备”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欺软怕硬。 ③第三自然段抓住“发了狂”、“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居功炫耀。 随机理解句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①出示句子,自读,交流句子写什么。 ②体会夸张写法:聋子能听见母鸡叫吗?为什么要说聋子都受不了呢? ③仿写:这座山太高了, 2.研读第二段,培养分析能力。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出这一原因的句子,并标画出来。 出示中心句: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 (3)围绕中心句研读第二段。 认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词句,可以圈画,写感受,谈体会。 (4)交流讨论。 预设一:体会负责。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等)都是母鸡负责的表现。 预设二:体会慈爱。 句1: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①自读,谈感受。 ②比较:鸡雏的肚子怎样?母鸡自己又怎样?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句2: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①读句子抓住“一声也不哼”感受慈爱,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比较:以前会这样吗?(联系第二自然段:对别的母鸡下毒手,咬下一撮儿毛来)体会慈爱。 ③齐读这一句。 预设三:体会勇敢。 句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①抓“不论……总是……”读。 ②从“挺着脖儿”感受勇敢。 句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①自读,谈感受。 ②比较:以前它见大公鸡是怎样的?(联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③指名学生读。 预设四:体会辛苦。 引导学生从第八自然段体会,并概括出这里主要写出了母鸡“夜间睡不好”——辛苦。 (5)再读中心句,体会母鸡的伟大。 (6)体会敬意。 ①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②质疑:对一只小小的母鸡有什么不敢的,作者用“不敢”恰当吗? ③小结:用不敢是对母爱的敬意。 ④带着敬意齐读这一句。 ⑤什么原因使我对母鸡怀有深深的敬意?齐读中心句。 四、比较写法,尝试运用 1.请学生说说本文和《猫》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理解作者对猫的感情始终都是喜爱的,而对母鸡先是讨厌的,所以写法上本文是先贬后褒;本文的对比写法更能突出作者情感转变的不易,突出母爱的伟大) 2.将前三自然段改写成一段,把讨厌之情转变为喜爱之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母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母鸡》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母鸡教学实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