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与《珍珠鸟》教学实录呈现及评说
|
《马》与《珍珠鸟》教学实录呈现及评说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 孟海燕 范立文 评点 北京市顺义区教研中心 殷海燕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占泉 【案例一】《马》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国作家布丰写的《马》。这篇文章丰富的词语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我提问词语,大家抢答词语的答案。 师:剽悍── 生:雄健有力。 师:窥伺── 生:暗中观察。 师:羁绊── 生:本文指马笼头。 师:有过之无不及── 生: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可以看出你们很注意积累。这节课我们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讨课文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围绕本文内容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大屏幕展示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目光集中到文章的第二、三段。 (大屏幕展示:重点研读第二、三段,发现问题,小组交流。生活动。) 师: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 生:我们组共研讨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已解决:“他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美质”指的是美丽的生活。不能解决的问题:“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组讨论了三个问题。一个解决了:“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它的意思是这句后面讲的──“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两个没解决:一个是第二段末尾两句话,明明写出马受到极好的待遇,怎么还说“侮辱马性”?另一个与上个小组的存留的问题一样。 师:同学们,两个小组分别说出了他们的讨论结果。从结果表述来看,有分歧,那么,哪个小组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做裁定。 生:我同意第二小组的答案,因为文中就这么写的。 生:我也同意第二小组的答案。“就是说”后面的内容就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众生赞同。) 师:你解说得非常好。我们继续进行。 生:我来回答第二小组关于“侮辱马性”的问题。我们小组在研讨时一致认为,给马打扮得那样漂亮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是一种虐待。 师:这时候,马就是人们的什么? 生:玩物。 师:当马成为玩物时,他们就失去什么? 生:自由,马性。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把给马戴上蹄铁、用马刺在它们身上刮出伤疤叫“身体上的枷锁”,那么,给他们装饰以满足人的虚荣,就叫“精神束缚”。请同学组织好语言,清楚地表述。 生:这种由“肉体虐待”到“精神虐待”的升级,使得马失去马性,因此“较之他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师:哪个小组再汇报学习情况? 生:刚才大家已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现还有一个需要同学们帮助:“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赋予的东西”,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要想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一个短语── 生:人工赋予的东西。 师:对。 生:“人工赋予的东西”就是“技巧与妍媚”。 师:你能说得再具体些么? 生:“技巧”就是它能“窥伺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主人的表情“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迎合别人的心意”;“妍媚”是指“戴上黄金链条,它们额上覆盖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以上这些都是人给他们的,所以说是“人工赋予的”。 师:好,解释得很有条理。……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大家想想,谁能回答? 生:家马长大时人们就让它们劳动,还给它们带上羁绊和衔铁,它们就失去了自由。等到它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时,也就接受了束缚,只为人们工作了。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要准确地解释──结合语境。是哪个词? (生齐答“教育”。) 生:“教育”是驯养的意思。 生:这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分析到这,我们就更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了。下面让我们回忆刚才品味那些语句时运用的方法,做总结。 大屏幕展示3个例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结束。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生:应该先找这句话里的重点词语。如,第一句的“教育”,第二句的“这一切”,第三句的“自由”。 生:还要理解像“有过之无不及”、“束缚”这样的新词。 生:还有要结合课文。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 1、弄清生字生语;抓住关键词语; 2、注意句间、段间的联系。 (生记笔记。) 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述方法理解这句话: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生:我觉得“美丽的天然”,也就是课文另一处说的:“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它们就有野性,是自然的。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三段第三行冒号后面的内容。 师:很好。理解重要语句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想想,作者通过对家马与野马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野马的自由,反对对家马的束缚。 (生继续发表意见,谈自己喜欢野马或家马的理由。) 师:从刚才的发言中,我发现同学们无论喜欢家马还是喜欢野马,都是从它们的优点出发。你们知道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让我们进入课外加油站──填成语。 (大屏幕先依次展示义项,生逐条说出带“马”字的成语:立了功──汗马功劳;雄健强盛──龙马精神;不迷路──老马识途;终日奔忙──马不停蹄;冲锋在前──一马当先一出场就能够轻易取胜──马到成功;英勇悲壮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师:有关马的话题说不尽,道不完。让我们的目光从马拓展到动物身上,人类现在、将来该怎样与地球上的它们相处呢?(大屏幕展示: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探究,我想可能在座的同学当中会有人为此付出终生的努力。当你读完布丰的《马》后,你会有许多的话要说,我们刚才也作了这样的安排。有一位作家和你们一样,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果我为马》,我把这文章中的一些精彩内容摘录下来,供同学们浏览,希望你们课下去读。 一生朗读: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它和人一样出生入死,表现丝毫也不逊于人的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倘做不成战马,做役马也成。……只要那劳动对世界是有益无害的,我不拒绝劳动;只要我力所能及,我愿承担起繁重的劳动;只要我劳动时不在我头顶上挥鞭子,我不会觉得劳动对一匹役马来说是什么惩罚……是的,纵然我为马,我也还是要求一些马性的尊严的。……如果我是马,我愿模范地遵守马作为马的种种原则……) 师:作业──把课上各抒己见时想到、说到的内容写成小作文。(孟海燕) 【案例二】 《珍珠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去年10月,某市出了这么件怪事。一只白色的小猫被一名相貌斯文的男子用铁钉钉在树上。这名男子用火烧小猫的眼睛耳朵,用刀割小猫的下巴,还不时抬脚猛踢小猫的腹部。围观的群众以害怕为由没有上前阻止,一个小时以后110警察赶到的时候,男子已经离开,小猫死去。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听了这则新闻,一定和我一样痛心。人类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冯骥才先生的名篇《珍珠鸟》,去找寻答案吧。(出示幻灯片,展示课题和珍珠鸟图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作者和一只怕人的珍珠鸟相处的过程。 生:作者和一对珍珠鸟和谐相处的故事。 生:作者与珍珠鸟一家三口从陌生到相互信赖的变化过程。 师:第三个同学说得非常好。她抓住了文章中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再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生小组讨论,组长做记录。) 师:现在由组长做汇报。 生:我们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流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流泻”是“流出”的意思,比如:泉水从山涧中流泻出来。但我们觉得在这里应该是“情不自禁地写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情不自禁的写下一时的感受”。我们组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小鸟的? 生:……我们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什么?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生:第2自然段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能突出“我”对珍珠鸟的尊重和关切,与后文写“我”信赖小鸟相呼应 师:这句话的作用是为后文做铺垫。好了,我们就先汇报到这儿。问题集中在文章结尾的这句话上:“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投影)像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叫它中心句。对于全文的中心句如何理解呢?我们首先从体会词语入手。你认为这句话中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呢? 生:“信赖”和“美好的境界”。 (师指示生画书,即圈点关键词语。) 师:把它们画出来之后呢,我们来提问,问一问:是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呢? 生:“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什么?“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谁“信赖”谁?“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师:我们先来理解“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什么。这要回到课文中读,找一找哪些文字描写了“美好的境界”。 (生自己读书并画书,师轻声提醒:“美好的境界”就是几幅美好的画面。谁来读读呢?生分别读8至14自然段,读后解释。)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生:“美好的境界”就是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 师:也就是“我”为鸟儿做了什么事。大家读书并且画出来。(生默读并画书) 生:“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所以小鸟会感觉“格外轻松自在”;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生:因为“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敢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举动起了决定作用。 师:(出示投影──“我”为鸟儿做的事:重新为它们加工鸟巢;按时添食加水;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轻易打扰它们的生活)在这些具体的描写中包含着“我”对鸟的什么态度呢?用词概括。 生:爱,尊重。 师:小结刚才的分析思路:画词──提问──读书──概括(投影)。再把我们概括的内容连起来替换原来的句子,就成了“爱与尊重──信赖──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投影)谁能把这句话连贯起来说? 学生:人对鸟的爱与尊重能使鸟对人产生信赖,从而创造出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师:推而广之,这句话有没有普遍意义呀,仅仅是指鸟吗? 生:还指人与动物,人与人。 教师:那么我们再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就不能只停留在文章内,还要推而广之,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想想它的意义。(投影:画词──提问──读书──概括──替换──推广)分析到这里,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吗? (生思考,自由说,然后发言。) 生: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尊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人与自然之间只要能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就能使世界多一分柔媚,多一分和谐,就能创造出和谐的世界。 师:“爱和尊重”与“相互信赖”之间是同等的关系吗?哪个更重要? 生:“爱和尊重”。 师:“爱和尊重”是“相互信赖”的基础。 投影: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理性地爱对方,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师:我们都愿意陶醉在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中,谁也不愿见到本节课开始提到的人残害猫的那类新闻。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思考,谈个人的体会。放《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 师:我们学了这篇文章,要学会关爱动物,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关爱、互相尊重。愿大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作业: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日记上写成300字以上的短文。搜集古今中外有关鸟类的诗文成语。(范立文) 【评说】 实与活的基点在哪里 2004年秋天,北京顺义区初一年级进入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领域。第二学期,顺义区教研中心与首都师大课程中心联手,以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以初一语文教师为主体,开办兼职研修班,总结经验,为探索课程改革的纵深行程创设条件。(还开办了小学语文科和其他科的研修班,此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引领学员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并试图将重点放在语文教学案例的研讨上,以此为枢纽,一方面切实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而努力,一方面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的新路径。上面这两份教学实录,是在研修班案例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 孟海燕老师教《马》,将揣摩和理解语句列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马》是语言难度相当大的一篇课文,初一学生刚刚进入新课程,原有的语言积累还比较薄弱,这样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符合实际需要。我们看一看学生选出的3个难句子: 1、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他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有些学生忽略了第1句中“就是说”和“即”这两处语言标志,经旁人提示而醒悟,这是探究句子内部概念之间的联系;解释“技巧与妍媚”时,对应前文的相关语句(如家马如何窥伺主人颜色而进退、披挂上华贵的装饰物),这是探究恰后文之间的联系;分辨由“肉体虐待”到“精神虐待”的升级,从而体悟“侮辱马性”的含义,这是探究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体会在特定语境中,“教育”怎样用如“驯养”(似含讥讽意味),这是探究遣词用语的特殊现象。──孟老师指挥学生进入语段内部“涵泳”,饶有兴味地咬文嚼字。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欣欣然感受着师生合作含英咀华的快乐心情。更为可贵的是: 1、这种对疑难语句的咀嚼过程,乃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2、教师给予了一定的点拨(如辨析对马的肉体和精神虐待);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难句的一般方法,即弄清生字生语、抓住关键词语、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之有道,教师授之得法,课上得规矩,扎实,又不乏灵动与活跃。也还有不足,最突出的一条是缺少美读,这使得玩味语言和积累语言,都丧失了一个有力的支持手段。若即时辅以板书,并指导学生动笔来圈点,点拨的力度再大一点,将关键词语乃至句子“砸“得再实一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再深刻一点,教学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这也是值得考虑的。 范立文老师教《珍珠鸟》,在要求学生美读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她的特色在于有一套精巧的授课构思: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大作文章,反过来,分两次朗读课文。第一次是从课文里寻找能够体现“美好的境界”的几个画面,这些画面其实就是该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描述性文字。第二次是探究“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观摩“我”为小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从而与它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于是领着学生又一次进入那些画面,并着落于最能体现人与鸟交往的语句。两次,都需要带着感情朗读,读得“美”才能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和文字特色。试想,省事的方法是打开书从头读到尾,也能对感知课文起一定的作用,可范老师宁愿换另一种思路,其独到的教学意趣是什么呢?我们觉得里面至少包含着3个意思: 1、用寻找几个“画面”的提示,来取代以往的“划分段落层次”和“概括大意”,使学生根据这篇散文行文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透视”其基本结构和条理的问题。 2、用探究中心句(篇尾的独句段)与主体内容的关系,来取代以往的“概括中心意思”,这就牢牢抓住了该文“形”与“神”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其“神”是渗透在全篇里的,只不过在篇尾点破而已。 3、咀嚼中心句,并且联系全篇内容来深入涵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点”具有攻坚的价值,应该列为切入口。总之,授课构思是精巧的,使教学有了更多的探究未知的乐趣。 不足是什么呢?《马》和《珍珠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安排了由学生漫谈感想的环节,发言人次较多,题目分别是:你喜欢野马还是家马?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算笔账:倘若占用中小学所有阅读课的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由学生漫谈与课文内容若即若离的感想,那该是一个什么数字?加在一起,会有几百节语文课吧,这么大的教学时空只是装载着“漫谈”。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将是何等的损失!建议把漫谈改为笔谈,并且密切结合课文学习,不作表面文章,唯求语文素养的有效培育。实与活的基点在哪里?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之中,在咀嚼、美读和积累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真实需求之中。离开这个基点,初一同学的阅读实践就很容易滑向“空泛”,失去根基。 当然,我们评说的这两节课,基本倾向是好的,提供了咀嚼、美读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只是在一小部分教学时间里,出现了比较空泛的毛病。事出有因:两位老师都安排了课下练笔,似乎是将课上的“漫谈”作为“写”的铺垫。即便如此,从阅读教学的完整性和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等方面考虑,我们也不大赞成这样安排。真的读到文字深处了,涵育人文精神也就容易落实了。珍惜课上的每一分钟,在每一分钟里都获取最真实最大的教学效益才好。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马,布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马》与《珍珠鸟》教学实录呈现及评说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马》教学杂谈 |
下一篇文章: 《马》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