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体会《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一、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对陆游,你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学生可能交流陆游的生平、作品等。

【设计意图:对陆游生平及当时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诗句。】

师:南宋光宗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阴山骤起一场大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陆游的心弦,虽然他已隐居两年,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人灵感又随风雨同至,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十一月四日的夜晚。

出示古诗,教师感情朗读。

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1)反复读古诗,做到读通顺,正确。

2)找出生字,读准字音并识记字形。

3)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概意思。

4)把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古诗,齐读古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说说怎么记。

3)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或诗句意思。

4)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说整首诗大概的意思。

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自学诗句并交流理解可以使学生有充分自读、自悟的过程,印象深刻。】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如:前两句,诗人很爱国,还想着为祖国守卫边疆。(读前两句,读出爱国之情。)

师:为什么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再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词理解。

僵卧孤村”——诗人当时的境遇,年老力衰、孤独无助、与世隔绝。

不自哀”——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此凄凉,为什么还不自哀?体会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

尚思”——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再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后两句,诗人忧国忧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身赴战场。

入梦来”——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

: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身赴战场?

生:结合前两句,诗人年老力衰。

是介绍背景:作者所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兵交战之时,作者也曾当过官,他一直坚持抗金,并且也曾多次身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祖国。但当时统治者却腐败无能,面对强敌只知道逃离,于是,与他们思想格格不入的陆游处处受到排挤,最终被罢官,隐居在阴山故居。作者目睹自己的祖国面对强敌,国土丧失,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不聊生。作者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

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能实现愿望的痛苦;在梦中实现愿望的高兴;醒来后的失望……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师:是啊,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万里从军,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它的悲愤愈是强烈。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想象面。

结合理解,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更轻松,也更能跟诗人产生共鸣。】

四、总结学法,拓展积累。

播放课件:陆游爱国的一生具有代表意义的几首古诗:

教师领读:《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