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市里三位教研员同时到我校开展“两个关注”听课活动,每人分别听低中高各三节课,分身乏术,加上自己还有一节课,因此只分别听了一节二年级和一节五年级的课。
二年级的课简单说一点,生字词学习环节,时间长,方法比较单一,就是反复抽读生字卡片,容易让人疲倦。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动了很多脑筋,演示,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句等,但是感觉读的不过,说的太多。因而学生未能很好地感受升旗仪式那庄严肃穆、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
五年级的那位老师是我多次饱含激情赞美过的。她的课堂热身背诵的是《陋室铭》,她的开课是和孩子们接背有关月亮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就是她的课堂,师生的语言积累如此丰富。有这么多咏月诗垫底,今天的《十五夜望月》一定别有一番情趣。
她没有从理性上带领学生去分析去印证什么,而是逐句逐句引导学生读进去,去看作者所看,听作者所听,思作者所思,虽然琐碎一点,学生发言凌乱一点,但是,就在这样自由、开放而自然的交流中,学生逐渐地走近了诗人,进入了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诗思。
最后创设情境引读诗句:
“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诗人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庭院的影子枝叶扶疏,鸦鹊的聒噪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睡乡。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诗人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员的天伦之乐,但这秋思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看着师生陶醉其中,我忍不住对旁边的老师说:“她就是语文,语文就是她。”旁边的老师接道:“知她者,非曲曲莫属。”
呵呵,是啊,昨天又收到她给我的邮件,她已毕业的学生获得满分的作文,内容是怀念与她一起学习语文的日子。感谢她与我分享她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