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3).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
(4).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搏,搏斗。之: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大穰:庄稼大丰收
(6).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其:这样。这种。之:第一个“之”,语气词,无意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
5、课文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6、课文探究分析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其数量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穷。“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日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7、延伸研讨
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8、朗读《以虫治虫》
布置作业
熟读《以虫治虫》,做到会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17-2-68)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复习《以虫治虫》,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梵天寺木塔》,简介背景
《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