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是一部前无古人的科学巨著,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笔记体著作,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是其中非常富有特色的两则科技小品文。细读之,感觉其有诸多传神之处。具体说来,其神来之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神在文学写法上。笔墨俭省。如《以虫治虫》中“方为秋田之害”,很简洁的一句话就说明了“子方虫”的危害程度极为严重,令人可以想象其危害面之广之深。“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清楚的交代了以虫治虫的可喜的结果。全文70个字,虽过程一笔带过,但却可以让读者认识到以虫治虫的很好的效果,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形象鲜明。如《以虫治虫》中对“傍不肯”形态、动作的描写:“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突出了“傍不肯”的数量之多和“钳”的锋利无比。《梵天寺木塔》中对喻皓的刻画:“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一句从神态和语言两方面突出了喻皓技艺的高超,一“笑”,说明他胸有成竹,很清楚“塔动”的原因,“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又说明他富有实际经验,他经常处理这样的情况。很简短的一句话就给读者清晰的勾勒了一位能工巧匠的形象。结尾“人皆伏其精练”,又从侧面烘托了喻皓技艺的“精练”,为当时的人所敬佩。
留有想象空间。如《以虫治虫》“子方虫”“为秋田之害”的情形,作者一笔带过,既表达了“以虫治虫”的中心,又能让读者想象当时“子方虫”的危害给农民带来的焦虑和无奈,更突出“子方虫”危害的严重程度。《梵天寺木塔》为了解“塔动”之因,匠师“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这一句含有丰富的内容,既可以想象匠师“无可奈何”的情态,又可以想象他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采取的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并“贻以金钗”的举动,一个“密”字又说明了这一举动的艰难程度。这样的描写与交待更能说明喻皓技艺的精湛,对喻皓这个形象来说,是一种十分完美传神的间接描写。
用语平实准确。这两则小品文,说明的事理很深刻,但却并没有运用什么比较生动的词语,而是以平实准确见长。如《以虫治虫》中“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字,突出说明了治理“子方虫”危害的紧迫性。“悉为两段”中一个“悉”字准确的说明了“傍不肯”“钳”的威力无比。“岁以大穰”中一个“以”字强调了“岁大穰”的原因:“傍不肯”彻底消灭了“子方虫”。《梵天寺木塔》中“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个“如”字解决了“匠师”曾经的“无可奈何”的举动,文章没有过多的交待,既简明,又准确,字里行间凸显的是喻皓的聪明才智,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二神在客观真实的记录。《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课文介绍的是关于农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再现了当时真实的历史与现实。《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一句客观说明了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下文简洁的说明了以虫治虫的原因和过程,一句“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令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梵天寺木塔》对喻皓的刻画鲜明生动,而喻皓当时实有其人,曾著有《木经》一书,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木工与建筑师。课文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凸现了喻皓技艺的高超。
三神在其丰富的社会意义。《梦溪笔谈》不单单是因为其文笔的生动性而流传后世,更多的是因为该书的记录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几乎所有的行业,详细记载了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情况,是对北宋以前并包括北宋的一个相对完美的实录,具有划时代的的社会与历史意义。通过这本书,可以分析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科学发展的程度。如《以虫治虫》的记载,既是“实话实写”,又更多的是给后人以启示: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可以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同样,《梵天寺木塔》留给后人的是一种建筑学方面的启示:怎样解决高层建筑的不稳定,反映了宋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