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的对话蜡烛(选学课文)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回顾影片,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