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领略课文寓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法。
1、师:大家曾经学过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4、明确学法:在六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生答)
(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古代寓言《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请同学们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配乐朗读,学习一下别人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播放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好。
三、反复朗读,明白意思。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出示句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师引导解释字、句意思)
⑴交流字、句意思:
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师板书:盾—物莫能陷 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呢?“誉”是夸耀的意思。再指名说字、句子的意思 。
⑵指导朗读: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出示句子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引导解释字、句意思)
⑴交流字、句意思
生: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师板书:矛--于物无不陷) 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指名再交流。
⑵指导朗读: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出示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引导解释字、句意思)
⑴交流字、句意思
师: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指导朗读: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3)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出示句子 :“其人弗能应也。” ) (师引导解释字、句意思)
⑴交流字、句意思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⑵指导朗读: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5、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遍?指名讲。
四、悟出道理,指导行动。
1、刚才,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则寓言,思考: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指名答。
师小结寓意: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师板书:自相矛盾 因此现在我们常用自相矛盾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2、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总结: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这篇文言文是这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五、补充阅读,拓展延伸。
1、回顾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再次出示学法)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对照注释,理解句子,弄懂课文内容。
(3)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2、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è):渡。③坠掉下去。④遽(jù):急忙,立刻。⑤契(qiè):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ò)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3、检查自学效果。
六、快乐搜集,广泛阅读。
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寓言故事,课后找找你感兴趣的读一读,读后可以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