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学习3课《白杨》,这是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散文,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字音;2、给课文标上节序号;3、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读顺。 出示句: (学生快速默读,寻找答案。)
生:白杨是一种高大挺秀的树。
生:白杨是生长在戈壁上的树。
生:白杨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树。
生:白杨是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树。
生:白杨是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树。
师: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概括出了白杨的特点。课文的哪一部分写出了白杨树的这些特点呢?
生:第十二小节爸爸说的话。
师:同学们各自朗读爸爸说的话,想想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学生读后,再交流为什么这样处理,然后评议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生:齐读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就是……
生:一直来、历来、向来。
师:在漫长的岁月里遇到各种情况都是这样直,这样高大。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白杨的这个特点呢?
(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从兄妹俩争论中,妹妹把白杨树说成是“大伞”,可见白杨树高大笔直。
(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白杨的外在特点。)
生:沿着铁路线有一行白杨树,可见它也是很直的。
(男生齐读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板书: 师:从这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需要,它都能生长,还能生长得很好。从这点可以了解到白杨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
师:白杨到底生长在哪儿呢?找出句子读读。
(生齐读第一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刚才大家读得太快了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想想戈壁滩给你的感觉,你在朗读时想办法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大家。
(指名读,学生强调了“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突出沙漠的荒凉。)
师:这么荒凉,这么恶劣的地方都能生长,可见其适应性多强啊!再齐读这一句。
出示练习: | | “戈壁滩需要白杨,白杨很快就在戈壁滩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白杨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 |
|
|
生:边疆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山梁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山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沙漠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沙漠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内地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多么强啊!
师:引读,(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茁壮成长。
生接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板书: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不管……不管……总是”特别强调,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不管遇到什么灾害,白杨总是那么坚强,这就突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性格。
生:这几个词表现了白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不变的。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不屈?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话中,把白杨比喻成“卫士”,也写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从“每隔几秒钟”可以看出白杨在戈壁滩上很多,而“高大挺秀”描写了白杨的姿态美,这么荒凉恶劣的环境中能生长得这么茂密、这么秀丽,可见白杨性格坚强。
师:这么坚强的白杨,怎能不让我们敬仰呢?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师:作者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赞扬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我们带着对白杨的赞美之情来背一下这一节。
(学生试背。)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生:爸爸也在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表白”是什么意思?“心”是什么?爸爸要表白什么?
生:“表白”就是表明。
生:“表白”就是表示。
生:“表白”就是表达。
生:“心”就是指它的心愿志向。
生:爸爸要表明的是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板书: 师: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同时也为表明了自己的心愿,那么我们刚才对爸爸话的理解就觉得肤浅了,我们再来理解一下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生:爸爸他们那些支援边疆的建设者,就跟白杨树一样,因为边疆建设的需要,就来到新疆,扎根新疆,为新疆建设出力。
师:是啊!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边疆,大批祖国的优秀儿女,毅然来到边疆,扎根边疆建设。“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中的“爸爸”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边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写几句赞美“爸爸”高尚品格的话。
(学生写“赞美”的话。)
学生交流。
生:哪儿需要爸爸,他就到哪儿扎根。
生:爸爸到了新疆,哪儿条件艰苦、哪儿工作困难,他便去哪儿。
生: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任务多么繁重,爸爸总是出色完成任务。
生:略……
师:这是一位可敬的“爸爸”,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祖国建设者,那么爸爸那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的孩子能理解吗?从哪儿看出?
齐读14小节:
“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只晓得这些,不晓得什么呢?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中学,不晓得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
生: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晓得新疆到底怎么样。
师:兄妹俩不晓得的事,你晓得吗?
生:我晓得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支援新疆、建设新疆。
生:我晓得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念书,是为了从小锻炼他们,适应艰苦的环境,长大可以继续完成建设新疆的工作。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最终会理解吗?爸爸的希望会实现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下面我们齐读课文1~14小节,重新感受白杨和像白杨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