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链
|
查询教学反思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金华市孝顺中学 傅伟建 jh53853@sina.com
【教学目的】
品味欧享利式的结尾;认识虚荣的危害;学习文章留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注意辩析虚荣和过度的虚荣,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鉴赏文学作品中“空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课前完成)
二、完成对文章结构的梳理。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
说明: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 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 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
2、(学生速读三分钟)运用演绎法,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
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请柬 借项链 丢项链子 还项链 发现真相
【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较 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出人意料,可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有。三处:a 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 ,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 送还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
c 珠宝店里只卖出盒子。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 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 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也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长是短,都须遵 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
三、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
提问:
1、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
虚荣。
2、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一个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好,有自己的梦想,有不好的心情,这不允许吗?这有错吗?
没错。
4、那是否认同马蒂尔德的做法?为什么?
不认同。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 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 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 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
5、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不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 特殊的反映,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 文中表现得非常含蓄。
6、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马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虚荣的马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马蒂尔德。作品的人物 形象是丰满 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且不探究人性 本 还是人性本恶,纵使大奸大恶之人,都会有人性中 的一面。以前样板戏中所塑造的高、大、 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实际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 丝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丝缺点。其实,有一话早就说明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结 到一点:我们在写作中,不要把[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反思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项链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下一篇文章: 陋室铭 |
|
|
|